我剛會說話,我媽就開始了她的天才養成計劃。
“愛笑的小孩子都聰明。”她認為我出生時不哭反笑是上天給她的某種預兆。
實踐證明我可能隻是天生遲鈍,而她的天才教育讓我變得更遲鈍了。
小時候我最喜歡悶在衛生間裏,要麼發呆要麼自言自語,一待就是一個小時,嚇壞了我媽。
一年級時我剛自學奧數,在衛生間的小方塊白瓷磚上用白板筆一塊一塊地填數字,我媽發現那都是簡單幻方的答案,於是她真的把我送去了奧數班接受摧殘。我不上不下的狀態總是讓她很痛苦。
天才夢是不必做的,我很平庸,也很幼稚,偶爾熱血沸騰,但大多數時候被迫熱血沸騰。
由於家庭糾紛,同齡的小孩剛上小學的時候我不能去。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在家裏哭了一整夜。第二天情況發生改變,我還是去上學了。教室裏我表情冷漠,於是第一個跟我打招呼的小孩問我是不是腦子有病。我說,昨天趙家的狗多看了你兩眼。
當時我的睡前故事是魯迅全集和《三國演義》,我媽還曾帶我大聲朗讀過人血饅頭那一段描寫。
我的缺點又多了一個“缺乏共情”。
我的第一本書是《包法利夫人》,不過我當時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書尾附贈的相關官司的記錄上了。後來我媽問我讀到了什麼,我說,“無聊的矛盾”。
上三年級的時候我就更喜歡書上的描寫了,對故事本身我並不關心,隻是覺得愛瑪愚蠢。
我喜歡聰明的主人公。
有幸認識福爾摩斯。
感謝少兒頻道當時在放《四簽名》的舞台劇,福爾摩斯叫出木腿怪人真名的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電視上還在放《名偵探柯南》,我從《月光奏鳴曲殺人事件》開始,跳著看,偶爾換台去看《西遊記》。
從枯燥的小孩變成好玩的小孩是有益的,雖然我還是很“奇怪”,隻吃固定的菜,拿個白瓷的貴妃碗盛一點點飯,從來不會說笑話,隻會用知識來掩飾為人的生疏和笨拙。
我會重複單調簡單的動作並樂此不疲,因為總在“狀況外”而被老師用戒尺敲桌子提醒,被鄰居拿大塊石頭砸過幾次,被同學貼著臉吼過命令過,這些我都記得,也不會忘。五年級轉學的時候我媽問過我的意見,她覺得我會選擇留下,但是我立刻就說“換個環境試試也許更好”,後來這句話一直被她自豪地稱作“孩子有主見”的證明。
有主見和冷漠掛鉤,她後來還是堅定地認為我是一個感情充沛、大有早戀嫌疑的人。
讀書本身讓我覺得舒服,這可能是那個可悲的天才養成計劃給我帶來的唯一好處。
創作是閱讀的衍生物,我也喜歡它。
我更喜歡創作的原因是,我可以自由地對我筆下的每一個小孩說“你好”。
你好,盛小子。
你好,月臣。
你好,小山竹。
你好,子佩。
你好,阿懷。
你好,小雪。
你好,塞冬小姐。
你好,小零。
你好,岱岱。
……
“大家好,從今天起我就認識你們了。(和善的笑容)未來你們的故事,就由我承包吧。”
然後我滿懷期待地送他們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