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第315章 滅魔(二)(2 / 2)

“天地乾坤,道法陰陽,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蘇矍那熟悉的咒文詠唱聲突然傳入眾人耳中,隻見蘇矍在風野木舞子的陪伴下不知何時已來到了幾十丈開外,他手持木劍一邊以奇異的步法四下遊走,一邊高聲詠唱不絕,木劍的劍尖上有一張燃燒著的道符,另外還有十幾張道符如翩翩飛舞的蝴蝶般在他的身體周圍環繞轉動著,情形怪異無倫。

(注:道教法術在施行中,法師常口念咒,手掐訣,腳步罡。掐訣和步罡是行法時法師的一兩種基本的形體動作。要了解道法,對這兩者就要有初步的了解。步罡,全稱踏罡步鬥,又稱步天綱。它是從古老的年代中傳下來的:罡,原指北鬥星杓尾的一顆星,鬥即北鬥,後來又擴大範圍,泛指東南西北中五方星鬥。法師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鋪設罡單,象徵九重之天,腳穿雲鞋,在一片悠揚的道曲中,存思九天,按鬥宿之象、九宮八卦之圖步之,以為即可神飛九天,送達章奏;禁製鬼神,破地召雷。因此道教(特別是正一派)徒行法、修煉,步罡踏鬥都是一種基本功,也是法師基本的形體動作。

一般認為,步罡是從古代的禹步發展來的。但與禹的關係如何又有二說。一種說法,是漢代揚雄《法言.重黎》中說,「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軌注說:禹治水土,涉山川,足得了毛病,所以走起路來是跛的。而民間的巫師多效法禹步。如此說來,禹步最初是模仿大禹治水得下的跛腳。另一種說法,見於《抱樸子內篇.仙藥》和《洞神八帝元變經》等古籍,大意是說,大禹治水時,在南海之濱見到一種大鳥會禁咒術,走著一種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動,於是大禹模擬其步伐,使成為法術,十分靈驗,因為是禹製作的,故稱為禹步。從這些說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與古代的禁咒術有關。

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跡,後來擴大為十二跡、三五跡等不同的禹步。禹步的三步九跡被認為有北鬥之形,所以與踏罡步鬥合一:《金鎖流珠引.三五步罡引》說:「北鬥,就是中鬥。中鬥是星,下變成為九靈,依法走下來,有九個足跡,稱做星綱。」(北鬥者,是中鬥也。下變為九靈,步之九跡,謂之星綱。)所謂九跡,是象徵北鬥七星和輔弼二星。綱,本作罡,原指鬥末一星,後或借指北鬥。稱為綱,或許和將星圖理解成天宇某一區域的綱紀有關。又說,禹治洪水時見鳥能禁咒,學了三年,術成之後踏九鬥,將星配於足下。一般後世理解禹步、步罡與九宮八卦相一致,稱「三步九跡,跡成坎、離卦。」由於星綱種類繁多,且根據法事的內容不斷地編製出新的罡步,所以步星綱或者踏罡步鬥的名目繁多,它往往與掐訣同時使用,為施法時兩種最基本的形體動作,據說至於唐宋時代,步罡與掐訣加在一起已經有七百餘種,真是洋洋乎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