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的繁盛期,是整個中國戲劇史中的黃金時代,也是世界戲劇史上有數的幾個黃金時代之一。
在人類藝術的發展曆程中,一部作品出現得或先或後,一個藝術家成就的或高或低,往往帶有較多的偶然性,但是,一個黃金時代的出現,卻總是包含著嚴格的必然性。所謂黃金時代,不僅是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湧現的絕對數量之大,而且還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整體水準之高,往往是前代不可與之比肩,後代也難於複現。這是一種宏大壯美的藝術現象,雲蒸霞蔚,吞吐萬彙,奇跡般地展現了人類文明的驚人力量。這種藝術現象,無論是產生的原因,還是產生的方式和規模,都絕不會是偶然的。
我們可以特別喜歡哪幾位元雜劇作家,而不喜歡甚至厭惡另外幾位。我們可以特別醉心於元雜劇中的一、兩個題材,而對某些題材側目相待。但是,我們不能幼稚地設想,元雜劇藝術家中最好能留下幾位,去掉幾位。我們不應天真地奢望元雜劇的天地中多產生幾個關漢卿和王實甫。我們也不應無端地遺憾和抱怨,元雜劇中竟然還有不少封建正統、神仙道化內容的作品。元雜劇
,本是一個嚴密而龐大的係統
,有著自身的邏輯結構,不能根據後人的好惡來增益或損減。後代的研究者,在表示自己的藝術取舍之前,應該首先考察組成元雜劇的各種作品、各種題材、各種精神傾向之間的互相聯係
,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作者的互相聯係,從而把這個藝術的黃金時代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構成體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總體上了解元雜劇作為一種重大美學形態的曆史必然性
。然後,再進一步解析這一有機構成體內的縱橫層次
,評判各自優劣。
在審美的目光之前,拔地湧現一派壯麗的群巒疊嶂,我們怎能首先測量這些山峰的各自高度,甚至立即進入地質學的分析呢?我們為什麼不在整體上領略它們的氣勢,體味它們鬼斧神工般的天才組合呢?
在審美的目光之前,燦然展開了波湧浪卷的大海,我們怎麼會不去驚歎它的浩大氣象,而一下子落入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學的推導中去呢?
對戲劇藝術進行審美的把握,與社會學的把握和思想史的把握畢竟有著重大的區別。元雜劇中當然包括著不少可供社會學家和思想史家細細分析的內容,但是,它首先屬於審美領域。並不是關漢卿他們借著雜劇的形式,在分頭苦苦地研究著社會上的賦稅問題、婚配問題、娼妓問題、司法問題,而另一些劇作家則沒有選準課題。不,這是一種強加給古代藝術家的誤解。他們乃是一個多側麵的感應群體,各自傾吐著自己的心聲,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魂魄,在審美領域留下了交響樂般的豐美和聲。
一個偉大的民族經過千百年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終於在十三世紀掌握了一種能夠充分展現主客觀關係的感性形式
,這就是元雜劇這個龐大的藝術係統之所以產生的美學根源。
十三世紀,中國封建社會已越過了它燦爛的高峰。宋代雖然把封建的思想文化推到了空前精細的地步,但國計民生的江河日下,也發展到完全無力對付金元侵略者南下的程度。二帝被俘,朝廷南渡,抗金失敗,奸佞掌權,西湖歌舞,負帝蹈海……這些事,組合在一起,不能不給人們帶來深深的失望和惆悵。至高至尊的封建朝廷和封建理念,被還處於奴隸製社會的遊牧民族踏得支離破碎,整個民族產生了由漢代以來最深的鬱悶。南北朝時代的紛亂,安史之亂以後的黯淡,都不能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