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由於元劇是一個成熟了的戲劇家群體對黑暗現實自然感應的產物,因此他們大多不是依據某種戲劇法則進行創作的藝術匠人。這是一種赤誠的吐露,這是一種猛烈的爭抗,這是一種激情的迸發。基本的藝術矩範,他們會作一些研討;過細的技巧規則,他們無心關注。或許,別林斯基所說的創作行為的法則,也能大致說明元代戲劇家群體的創作情況吧:“創作是無目的而又有目的,不自覺而又自覺,不依存而又依存,這便是創作行為的法則”。他還說,藝術家們往往因為遵從不自覺的感覺和樸素的本能,而構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給整個文藝領域開辟出一個嶄新的傾向。元代戲劇家們也有這種情況,種種複雜的社會曆史原因使他們在整體精神魂魄上成了社會和時代的合適代言人,文化的素養、藝術的實踐,使他們又有能力運用富有魅力的戲劇語彙來發言,因此,戲劇創作幾乎成了他們的一種本能活動,思想力量和藝術力量都從他們的筆端自然流出。當後代的理論家們進行細致剖析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清晰的思想層次和精到的藝術手腕,好象他們在創造之時就經過周密的磨琢一樣。其實,在天才突發的元代,是不可能產生什麼戲劇技**的,這正象古希臘並沒有雕塑技法著述問世一樣。待到某種藝術的技法獲得了社會性的普及和嫻熟,不憑激情和本能也能創作出差強人意的作品來的時候,這種藝術也就走向了衰老。
王國維說得好:
元雜劇之為一代之絕作,元人未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賞之,至有以關漢卿比司馬子長者(韓文靖邦奇)。三百年來,學者文人,大抵屏元劇不觀。其見元劇者,無不加以傾倒。……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於元曲。蓋元劇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作劇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
,以自娛娛人
。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
,與時代之情狀
,而真摯之理
,與秀傑之氣
,時流露於其間
。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
元劇自文章上言之,優足以當一代之文學。又以其自然故
,故能寫當時政治及社會之情狀
,足以供史家論世之資者不少
。
王國維這段論述,包含著對元雜劇這一重要文化現象的深入認識,體現了不可多得的美學見解。他把元雜劇看作是“意興之所至”的產物,並不是貶低元雜劇,相反,正由於元劇藝術家的“意興”本來就是從他們低微的社會地位中自然產生的,沒有其他藝術企求(如出名、保位、傳世之類)的幹擾,因而反能最忠實地傳達出“時代之情狀”,傳達出藝術家的情感、理智、氣質。所以,王國維這裏所推崇的“自然”,是一種依據社會必然性自然產生的藝術現象,與別林斯基所說的不自覺的感覺、樸素的本能頗為接近。正因為元劇具備這種自然,所以具有高度史識的王國維確認它們可以為後代的曆史學家、社會學家提供不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情狀的材料。毫無異議,那種根據既定的觀念和技巧拚湊而成的戲劇作品,即便玲瓏剔透、無瑕可擊,也不可能發揮出這樣的審美作用和認識作用。
元劇,正因為渾然天成
,才讓人體味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