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江北國際機場。
方雲墨前腳才剛踏上渝州的土地,手機剛開機不到十分鍾,宗帥的電話也跟著打了過來。
“雲墨,你知道麼?我們公司的電話快被人給打爆了!”電話裏,宗帥的聲音聽上去帶著幾分火氣,“早知道就不那麼早放你回渝州了!”
“找我們的?”方雲墨一頭霧水,“我們工作室最近不是挺低調的嗎?是什麼人找我們?”
“全是各個影視公司的人,”宗帥長出了一口氣,“這幫家夥全是衝著咱們手裏的原著改編版權來的。”
似乎怕方雲墨沒回過神,宗帥又不充了一句,“就是你上次讓我買的那批抗戰、諜戰題材的版權。”
再然後,方雲墨就歐了。
這幫家夥全都是打算跟風的!
這也是影視圈子裏的痼疾了……
…………
一切還要從《風聲》大賣開始說起……
作為2008年截至目前,唯一一部有可能突破三億元大關的電影,《風聲》對業內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一部電影的範疇。
對於很多華娛圈內的影視公司而言,《風聲》的成功可以說是讓他們發現了一片新天地。
說句不怎麼中聽的話,每次但凡是有一部電影大賣,幾乎所有人都會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他們都在想著如何借著《風聲》的光,照亮自家的那一畝三分地……
再然後,他們便發現了最簡單,同時也是最淺顯的一點——《風聲》的題材問題。
盡管《風聲》上映的時間段可以說是處於一個被大多數人放棄了的檔期,但這依然不能掩蓋《風聲》的過人之處。
因為這是一部和以往賣座電影完全不同類型的影片。
在喜劇,動作,小成本愛情電影之外,《風聲》走出了一條其他人不敢走也不能走的路。
所謂的‘不敢走’、‘不能走’,既有題材方麵的考慮,更有影片投資方麵的顧忌。
觀眾們隻會關心電影本身的內容是不是精彩,有沒有他們喜歡的明星,至於影片投資多少,這些事情他們其實並不關心。
但是對於廣大的普通觀眾而言,他們進電影院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找個樂子而已。
能夠讓他們開開心心的過上兩個鍾頭的電影就算是優秀。
從這個角度來說,《風聲》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
盡管它的高票房並不代表著它就是一部毫無邏輯問題和漏洞的完美電影,但是它的高票房至少可以反映市場以及觀眾對於作品的認可。
畢竟,華國的老百姓對於優秀的國產電影還是有需求的!
話說這一點是所有華國電影人的共識。
但對於華國的電影人而言,什麼樣的國產電影才能算得上是‘優秀’,這個問題幾乎每個崗位,甚至於每個年齡的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理解。
對於像是程愷戈,張一謀這樣的第五代導演而言,他們所理解的‘優秀’就是能夠反映民族骨子裏的東西,能夠反映某個特定年代,特定人群身上的特定情感……
當然,在這些人當中,張一謀的執導理念算是最為與時俱進的。
他既能拍得出來《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也一樣能夠駕馭得了《英雄》,《十麵埋伏》以及《滿城盡帶黃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