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486 跟風(2 / 2)

不僅如此,人家後來還為了體驗一把好萊塢式的電影工業流程,跑去執導了《長城》呢……

且不說張一謀到底是不是為了這個目的,但他那種勇於嚐試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米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曾經認為華國的電影市場是一座尚未徹底開采鑽石礦,因為這裏在未來將會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中產階級……

姑且不論這位導演的說法和預期對不對,至少在方雲墨穿越過來的2020年,華國確實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僅次於北美地區的第二大票倉。

唯一的問題是,華國的商業片類型太過單調了。

與好萊塢票房金字塔的塔尖上屹立的都是高概念、大製作的幻想類電影不同,動作加上喜劇似乎才是中國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國產電影類型。

在工業水準短期內無法追趕好萊塢的情況下,動作、喜劇成了中國電影人對抗進口大片最有力的武器,畢竟,中國人肯定比老外更清楚自己人的笑點在哪。

平心而論,這個方向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卻不能長久。

所有人都明白,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想要發展,壯大,絕對不可能僅僅依靠愛情,喜劇這樣品類的電影。

然而,市場導向這東西很顯然不是按照電影工作者的意誌來運轉的。

電影工作者們當然知道什麼樣的電影能夠帶動華國的電影產業,可問題是某部電影帶動了國家的電影產業之後,它就一定能夠賺到錢嗎?

這個當然是沒有人能夠打包票的。

否則就不會在《流浪地球》之後還有《上海堡壘》這種花了錢卻虧得一塌糊塗的電影了。

可問題是如果不能賺錢,那麼投資方為什麼要拿錢出來拍攝不賺錢的電影呢?

難道就僅僅是為了能換個好名聲?

說句難聽點的話,就算是把馬芸、馬華騰外加王建林綁在一起,這個活**他們也是當不起的。

於是乎,既要能賺錢,還要投資大得能夠帶動華國電影工業的片子就成了鳳毛麟角。

正在這個當口上,《風聲》出現了。

投資夠大——製片加上宣發費用,妥妥的一個億;

票房夠好——上映三周,累計票房直奔三億而去,而且聽說在此之前還把海外版權給賣了出去,足見其經濟效益。

這樣的片子要是還沒人跟風,那才真是白瞎了那幫人的鈦合金狗眼呢。

結果等他們開始搜羅原著,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發現市麵上有點名氣的作品,幾乎都已經被人搶先一步了。

這種事情自然是方雲墨這貨提前布的局了。

在《風聲》拍攝期間,方雲墨便已經提前讓宗帥花重金買下了多部諜戰小說十年期的電影改編版權。

除非這些人打算侵權或者是放棄這塊肥肉,否則的話方雲墨工作室就是個繞不過去的坎。

在授意宗帥打發走了一票小魚小蝦之後,方雲墨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目標。

就在他回到渝州開始工作的第二天,宗帥的電話再次如約而至——這次要和他通話得人是華藝兄弟的王仲雷。

邦——邦——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