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是半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
這段時間,周易也沒有做其他的事情,隻要一有時間,就向張瑞鴻請教理政手段,雖然都是理論知識,但是張瑞鴻畢竟不是一般人物。
除了探討王道霸道之外,那就是教導周易怎麼處理一些奏章,如何去用那些官吏。
畢竟天下太大,事情又那麼多,周易做不到事無巨細的參與,張瑞鴻就是教導他,如何去利用這些人,查看奏章當中的貓膩。
各地奏折畢竟不是一個人寫的,當地駐軍會按時送來奏折,那些刺史同樣會送來。至於那些縣城的小官吏,如果發生什麼大事了,奏折也會被轉到朝廷當中。
奏折雖然都是他們自己寫的,但是卻透漏出很多的消息。周易以前都沒有注意到過,但是張瑞鴻理政了那麼久,對於這當中的貓膩,他知道的可不少。
有時候,同一個地方送來的奏折,不同人寫的,內容卻天差地別。
想要派人過去,有時候又來不及,這個時候就需要分辨誰真誰假了,有時候可能兩人都是真的,那就要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不同的結果。
還有的奏折,同一個人寫的,前後卻充滿了矛盾。那麼就需要分析,矛盾的點在哪裏。
而且大乾國的官場,還有很多的潛規則。
首先就是報喜不報憂,這一點非常的嚴重,無論是刺史還是將軍,都喜歡撿好聽的說。
例如邊境戰鬥,打了十場輸了九場。那麼九場輸的要麼一筆蓋過,要麼就是隻字未提,對勝利的那一場就大書特書。
這樣的奏章一上來,無論是朝廷重臣還是皇帝,看了都比較喜歡,甚至會非常的高興。如此一來的話,就要進行嘉獎賞賜,以及升官發財之類的。
最後輸了九場沒人知道,因為贏了那一場,帶頭的將軍升官發財了,活下來的士兵也得到了安慰,可是那輸的九場,死去的人應該怎麼辦,什麼都沒有落得。
所以這個時候,皇帝應該如何分辨奏章裏麵的陷阱,有的時候會一筆蓋過,你就要從這一筆蓋過的字當中,分析現場的處境。
其實張瑞鴻給的經驗很簡單,那就是越短越說明問題特別嚴重。如果對戰敗描述的非常長,還有總結之類的,那麼周易就不需要擔心了,完全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不會有什麼大事的。
這樣說雖然有點籠統,但是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報喜不報憂的原因,他們敢把怪事報道的那麼清楚,那就說明問題不是太嚴重,皇上就算是發脾氣,也不會有多大的問題。
或者說這種將領比較忠誠,並且能夠總結戰敗的原因。既然把戰敗原因之類的都找出來了,繼續犯錯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周易就更不需要擔心什麼了。
反而是那一句話蓋過,周易需要保持謹慎。在論功行賞的同時,需要暗地裏派人去當地打探消息。
不管怎麼說,贏了一場也是贏。論功行賞有利於恢複士氣。即使周易知道有貓膩,也要順應要求行賞,這是規矩,也是收攏人心,不要讓人心散了。
如果最後打探的消息和奏折一樣,那麼論功行賞就是應該的了。這一點你已經做了,士兵也不會多想什麼。
如果發現不一樣,那就可以以論功行賞的名義,把將領調回來,從而進行軟禁或者宣判,這才是皇帝處理奏章的正確姿勢。
周易也算是開眼了,要是以他以前的情況,他直接相信的可能性比較大。然後直接論功行賞,恐怕以後留下的隱患會更大。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張瑞鴻年齡是很大了,但是他的理政經驗豐富,見識過各種報功奏折裏麵的貓膩。
像什麼殺良冒功,好大喜功,誇大其詞等等事情,所以他教導起周易來,完全就是手到擒來,一點難度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