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13章 13.詭譎(1 / 2)

杜晴是個坐不住的,杜安寧也是。

表麵上姑娘家文文靜靜的,實際上早就被杜晴帶野了,若不是要留神照顧體弱多病的杜佑,她也不知道會跑到哪裏去玩。

杜安寧不比她兄弟有天賦,但管起家務事來也頭頭是道,年紀輕輕就吃得透那些官場條規,被家裏管事的大人帶在了身邊,雖說不及學習神鬼占卜之術來得玄妙,但也能得個安穩營生,將來好自立門戶。

於是他們一人學卜,一人學商,還有一個拿著敲門磚等在內門外,本該是平平淡淡地過下去。

隻是時局波折,老天注定了不讓他們安生。

杜家如此逆天而為的修己身之道與當今皇帝的治國思想有所出入,雖在民間朝堂有些許勢力,卻一直被打壓著——若非投靠太妃一派,怕是要直接被不動聲色地斬除。

說起太妃,在前些年時她要垂簾聽政也絕不過分——太妃身後的靠山是羅氏一族,此前隨先帝打江山,幾世幾族攢下來的功勳人脈,更是手握兵權,一時間權傾朝野,人人側目而視。

隻是羅氏一直安分守己,將清君側三字貫徹得淋漓盡致。虧羅氏忠心耿耿,大周得以延續數十代,此前更是冊封羅太妃的表弟為大將軍,以表嘉獎。

可惜羅老爺子仙逝後大權旁落,手握重權蠢蠢欲動的人都一個個冒了頭。

皇帝能坐穩江山可以說有一半是羅氏一族的功勞,前些年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近幾年隱有欺君犯上之勢,便不得不出手壓製。

首當其衝的,便是杜家。

要知道,杜家與陸國師的理念向來不和——一提倡修己身,改命數,一主張順天意,崇自然。論平定治國,皇帝自然更傾向陸國師一方,但也並未過多表示什麼。不過自從羅氏逾距後皇帝便大加推崇陸國師的思想,一度將杜家打入穀底。

那會兒杜晴還小,翟颺也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二人分明都沒什麼交集,卻命定了對立的局麵。

那之後,便是國師上書請奏,命杜晴兄長領兵前往陵關道退兵。結果比預想中的還要慘烈,可以說是給杜家當頭一擊,自此和陸國師算是撕破了臉皮,見著了也不會再有好臉色。

時局如此,杜晴想跑也跑不掉。

他隻記得那幾日氛圍極其壓抑,外敵壓境,全城皆兵,日夜都有快馬攜戰報而來,不過都不是什麼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山下的集市關了,聽風堂的秋千散了,整個榕城都籠罩著一層不詳的氣氛。

而就是在此時,皇帝突然下旨,命杜家送弟子進宮進行祭典,求上天保榕城平安。

聽來多可笑,偌大一座城池,竟要靠神鬼之法來保全。

可杜家主卻笑不出來。

他知道——皇帝動了鏟除杜家的心思了。

何人不知皇帝與杜家不對付,突如其來的要杜家擔祈福大任,很難不讓人多心。

隻是人家搬出了黎民蒼生來壓他們,他杜家就算再不樂意也不能冒著背千古罵名的險拒之門外。

皇家嘴裏的祭典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沒有人知道,隻是照著這些年皇帝對杜家的態度來看,斷然不像他所言的那麼簡單。

單是要送才學上乘的弟子入宮這一條,就足以讓杜家警惕了。

——若是數一數二的弟子都離了杜家,那豈不是要絕杜家的後。

隻是他們沒那個勇氣去抗旨不尊,隻能且行且看,長老們將名列前茅的弟子召集起來,對他們說這是一項光榮且偉大的任務。

他的表情卻一點沒有說服力。

杜佑雖說身子不好,但天賦極佳,加之出身不高,這種時候更是難以推辭。

杜晴多少也聽聞了些風聲,在前一天就爬牆通知了杜安寧,故而第二天,一臉凝重的杜安寧代替杜佑出席了現場,在一眾子弟疑惑的目光下道:“阿佑年紀尚小,又體弱多病,我與他出自一母,可由我代替阿佑擔此重任,確保萬無一失。”

說著年紀尚小,可他二人不過差了兩歲,杜佑尚且年少,杜安寧又如何能獨當一麵?

杜晴已近及冠之年,更何況他還是嫡出的弟子,將來要繼承家業,自然而然地被排除在了人選之外。特殊時刻也要幫著家中分擔事務——恰如此時,他也坐在一邊旁聽,一絲難以察覺的凝重爬上了眉眼。

他確是不知這所謂的祭典有什麼章程,但就這兩天家裏長老的麵色來看,一定不是什麼好事。

議事堂裏亂成了一鍋粥,更有不懂事的年少子弟說她沒有慧根,是想搶功出頭——杜晴斜睨了那人一眼,小孩兒當即偃旗息鼓,嘴裏還不滿地嘟噥著。

杜安寧年紀比他們都小,此時卻顯得格外冷靜,待到安靜些許後條例清晰地一條條列出了此行原因,滿口裏說的都是家族大業,一個平日裏柔柔和和的小姑娘此時頗有巾幗英雄的模樣。

可杜晴卻敏銳地注意到,她兩隻在桌下交疊的手緊緊握在一處了。

長老麵色凝重地聽著,也不知被杜安寧說動了多少,隻是說此非兒戲,暫且商議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