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市長的話讓玉蘭茅塞頓開,她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對未來的向往,重新開業之後不久,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產品創新,以及經營門路的拓寬上。
她讓新春、紫婉看著店,前後用了二十多天時間到廣州、上海、青島、成都、西安、北京、沈陽考察學習,凡是在當地有點名氣的餃子店,可以說都被她看遍了也吃遍了,並且都拍了照,有的還帶回來少量標本和厚厚的一遝介紹資料。回到家,她一邊看資料一邊研究,結合自己的理念,寫了一本子屬於自己的創新成果。
成果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模仿外國餃子,製作老外喜歡吃的水餃。老外喜歡吃,中國人不一定就不喜歡吃。就像吃肯德基那樣。二是改進產品包裝,提供旅行便當和休閑快餐。三是擴大宣傳推介,將吃餃子與人們的綠色環保觀念、健康飲食觀念聯係起來,促進產品營銷。
首推的是韓國“饅頭”。韓國人把餃子稱作“饅頭”。餡料通常是用白菜、豆腐、蘑菇、綠豆芽加上一點豬肉或牛肉做成的。也有用泡菜代替白菜做餡的。餃子外觀是圓的,用上下兩張皮包成,鼓囊囊的非常可愛。除了煮、煎、蒸以外,另外一種吃法就是韓國人最喜歡的“饅頭湯”。做的時候將“饅頭”和牛肉湯分開煮,然後放在一起,再放上幾片牛肉、幾段香蔥、一個荷包蛋,再撒上碎海苔,那才叫一個鮮。在韓國電視劇《大長今》裏,長今姑娘參加的禦膳競賽,有一項就是做“饅頭”。玉蘭借電視劇在國內走紅,大張旗鼓地推銷起她的“饅頭”來了。
隨後推出的是流行於西歐國家的“聖誕星”。一種西方人愛吃的餃子。形狀不像中國的月牙形餃子,多是方的,也有圓形的和三角形的,周邊捏有漂亮的花邊。因為它源於一些地方聖誕夜要吃餃子的習俗,“聖誕星”的名字就被叫起來了。肉餡和中國的差不多,素餡就別有一番風味了。素餡通常由乳清奶酪菠菜做成,或者蘑菇餃子拌著鹹奶油、西紅柿醬吃。這樣的口味一上來不習慣,可吃上癮就放不下了。尤其是年輕人。
為了宣傳自己的新產品,玉蘭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新產品推介會。推介會共三項內容。一是舉行推介會開幕式。重點是玉蘭講,把自己開發的新產品介紹給大家。然後讓領導講。少不了讓黃市長、芮主任為她助威呐喊,借助領導的號召力擴大自己店的影響。二是舉行包餃子競賽。參賽選手分別來自總店和七個連鎖店,共計八個參賽隊。每隊兩個人,都是各個店選出的高手。店前的大街上,一溜擺了八張桌子,一個參賽隊一張桌子。麵餡統一配置。競賽規則無非是相同時間內看誰包得數量多質量好。比賽結果、名次由評委最終裁定。這一招還真搶眼球,把大街上的行人全都吸引來了,圍得裏三層外三層,像看雜耍表演一樣。三是舉行現場品嚐大酬賓。幾十張桌子一條龍擺開,每張桌子跟前有一名服務員照顧。餃子都是提前包好的,每張桌子上擺放一個品種,旁邊立一個產品介紹的小牌子,還有一遝一遝圖文並茂的宣傳資料,供參會人員和街上的行人看。服務人員用電磁爐煮餃子,一邊煮一邊向圍觀人群推介,吆喝著讓大家品嚐。因為人太多,不能管吃飽,每人隻發給兩個,嚐出好吃了再吃卻沒了。玉蘭說,這叫“留想頭”。
“玉蘭哪,這一招好生厲害,一下把整個荷陽城都轟動了!”黃市長站在大街上,同街上的群眾一起品嚐韓國的“饅頭”,笑嗬嗬地對玉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