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第二百七十章 三九天,平凡村落暖人心(1 / 2)

要打仗,那第一任務就是征兵。雖然如今大明號稱帶甲百萬,九邊守軍共計約有九十萬人,九邊裏尚有精銳十餘萬。可在這個年代,一場大戰動輒就是幾千上萬的傷亡,戰國時期號稱兵員最多的楚國也是帶甲百萬,結局不過爾爾;漢末曹公攻赤壁,亦說麾下有百萬雄師,卻經不住公瑾孔明巧借東風,完成了一次幾乎不可能的大逆轉,致使曹魏大軍死傷過半。在殘酷的冷兵器戰爭中,人數隻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一旦發生勢均力敵的戰爭,那兵員的消耗將是異常恐怖的。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征兵。可人活著誰不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除了老秦人那樣被壓迫百年,若不血戰出頭將再無別的選擇,試問曆朝曆代有多少將士是心甘情願上戰場流血犧牲的?

大明有一套完善的征兵製度,按《垛集令》的規定,民三戶為一單位,一為正戶,二為貼戶、正戶服役之人身死,則由貼戶出適齡男丁補上。永樂以後,改為正戶貼戶的壯丁輪流更代為軍,軍民嚴格分籍,入伍軍人之家皆入軍籍,稱軍戶,屬都護府,可免一人差徭,固定承擔兵役,父死子繼,隨軍屯戍,直到家中再無合適的男丁為止。

可這套政策放在平時或許還管用,大戰在即,便是現役軍人都想著法兒地要離開軍隊,更何況這些活得平平安安的老百姓呢?我自個兒在家種地養活自己他難道不香嗎?

沒辦法,下頭的百姓不配合,負責征兵的官員就要受處罰。麵對這樣的情況,往往也隻有一條出路了——抓壯丁!

就這樣,京城方圓二三百裏之內的大小村落都被征兵的官員帶著隊伍走了一個遍,隻要看到合適的男子就直接拉走,反正每家每戶都是登記在冊的,想要個名字和手印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原本有上百戶人的村子就逃的逃,拉的拉,一下子縮水成了如今不到五十戶的小村落。而且這幾十戶人家還幾乎都隻剩下了女人,當然也有些男丁,不過要麼是乳臭未幹,連刀都還拿不動的小毛孩子,要麼是七老八十、身有隱疾的耄耋老者,若真的連這樣的可憐人都要被拉上戰場,那大明朝就真的離滅亡不遠了。

婦人原本也有個其樂融融的和美家庭,一家五口小日子過的和和美美,雖然手頭緊了些,卻也是村中知名的勞動能手,頗受村民讚譽。

可就在一個多月前,一隊征兵的隊伍打著武驤營的旗號來到此處,一進村就將目之所及的所有適齡男子全部集中到了一起,還挨家挨戶地跑去搜查,隻這一輪,婦人的丈夫和大兒子就被拉去從了軍,隻有小兒子跟著幾個朋友上山砍柴,躲過一劫。

為了保住這唯一的香火,婦人當即決定搬家。可當日征兵時小女兒受了驚嚇,加上本就體虛,一下子病倒了,臥床不起,根本走不了。婦人本打算等兩天再走,過去村裏也來過征兵的,往往起碼要間隔十幾日才會迎來第二波。可這一次她失算了,不到三日第二支征兵隊伍就來到了村裏,這次打的是右衛的旗號。唯一的小兒子終究沒能躲過,也被人強行拉了去。

好端端的一個家就這麼分崩離析,婦人悲痛欲絕,可為了唯一的女兒還是決定撐起這個家。母女倆相依為命,至今總算日子好過了些,至少他們村裏的手工藝品賣得不錯,婦人又是村裏出名的女強人,一應商品買賣她都會在中間主持公道,所以也每每會有村中的婦人來家裏幫著打掃、照顧孩子,或是送些錢物什麼的。

聽了她的講述,屋內的氣氛再次陷入沉默。我偷偷和宋先生對視了一眼,這按理來說我們倆也都算是適齡男丁,隻是因為身份特殊,沒人敢來拉我們去充數罷了。當代社會就是如此,窮人家裏連最基本的人權都無法保障,富人們卻可以仗著財大氣粗為所欲為。都說法律是掌權者製訂的,可我倒覺得,法律的真正覆蓋範圍僅限於平民百姓,於我們這樣的人戶而言,那些東西實在起不到什麼作用。

故事講完了,婦人也很快調整了過來,端著被我們吃得幹幹淨淨的砂鍋告辭回去了。我感受得到,她這並不是在強顏歡笑,倒像是早已看開了,隻要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她想來也就心滿意足了。

宋先生一言不發地走到草席旁睡下了,我明白他的心中所想,其實我自己也是這種感覺。當真正見到這些不公平的事情,尤其是我們還屬於霸淩者一方的時候,那種感覺真的是說不出來的酸楚,索性也就閉口不言了。

韓老頭畢竟是個治病救人的大夫,說了一句“我去幫孩子瞧瞧病”就拿著裝銀針的包裹出門了。白楊倒是義憤填膺,可自家先生都沒說什麼,他一個車夫自然也不好置喙,隻得乖乖出去到車上拿了毯子來給先生蓋上,自己則在一旁靠著老舊的柱子閉眼睡覺去了。

這一覺我睡得及不踏實,不僅是因為睡姿不佳,主要是心中有事,不由得我不難受。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就在一陣寒意中睜開了眼睛。昨晚點起的火堆已經熄滅了,韓老頭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倒是氣定神閑,睡得十分安穩。可宋先生和白楊都已經縮成了一團,我便出門又取了些幹柴和幹草,用火折子點燃,很快就將屋內的溫度升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