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第二百九十一章 談合作,有話直說才痛快(1 / 2)

東路軍全軍覆沒,朝鮮方麵的援軍隨即向後金投降。鎮守沈陽的遼東經略楊鎬大人得知消息後急檄令僅剩的南路軍主將李如柏撤軍,總算沒有導致全軍覆沒的淒慘結局。可此戰我朝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戰死者多達四萬五六千人,可謂慘敗。

此戰調集了我朝的大部精銳,人力物力不計其數,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皆因號令不一、兵力分散,上下相蒙、軍無鬥誌。然而此刻再總結問題已經於事無補,眼下朝廷被北方戰事搞得焦頭爛額,國庫空虛,精銳盡失,損失極其慘重,故而及其需要補充兵力和財務維持偌大王朝的正常運營。

在財物方麵,朝廷對趙家下手就是一個證明,這些往日裏飛揚跋扈的富商們哪一個背後沒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隻要朝廷想,隨便從京城挑幾家富戶處置了就能換回朝廷小半年的稅收,倒不是什麼大問題。麻煩的就在於人力方麵。

之前征兵至今不過三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新兵尚且不能用於戰事,老兵又人數驟減,大明的國防力量可以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虛弱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決定放緩腳步,暫時停止征兵,這樣做除了給百姓增加負擔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好處,朝廷對這些都心知肚明,自然也不想繼續糊塗下去,轉而將目光放在了練兵上。

經過這次戰役,朝廷發現了我朝軍隊的不少問題,首先是號令,此戰所用精銳來自福建、浙江、四川、山西等各個地方,平日裏幾乎沒有任何交集,都是被強湊到一塊兒去上戰場的,號令自然難以統一,戰鬥力大打折扣也是正常的。

另外就是士氣問題,後金軍是為了脫離大明政府的壓迫統治而奮起反擊的,戰鬥力十分驚人。在薩爾滸之戰中有不少我軍將士在見識到後金軍空前強大的戰力之後頓時喪失了信心,就像是見到了大秦帝國培育出來的全新銳士時的六國將士,首先在心理上就矮了人家一大截,更不用說什麼死戰報國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儲備力量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無法及時組織強有力的後援力量。想我大明帶甲百萬,隻不過出動了不到十萬精銳,若是餘下的幾十萬大軍都有比肩三大營的戰力,何愁不能力壓後金,穩定東北?這也是逼得楊鎬大人不得不放棄遼東戰場撤兵的主要原因,後繼無人,如之奈何呀?

針對種種暴露出來的問題,朝廷開始加強對一般軍隊的建設培養工作,像巡防營這種人數不過千、工作性質與其他部門重疊的衛所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取締,所屬將士皆被並到其他大營中去。鄭統領好不容易爬到了一營統領的位置,可如今眼看著自己的老巢就要沒了,他當然要想辦法另謀出路了。

若說之前巡防營與兵馬司發生衝突是因為觀念不和,那如今就是一場單純的陰謀了。鄭統領千挑萬選,盯上了五城兵馬司統領的位置。這個位置品級不高,卻權力巨大,幾乎掌控著京城所有的事務,除了皇城以外,這京城就沒有什麼地方是他們去不得、管不了的!

朱信是個老實人,明明有這麼大的權利卻不肯輕易動用,可同樣的權力放在鄭統領這種無利不起早的家夥手裏作用可就大得多了。之前因為他是一介莽夫,無緣入朝為官,雖有上下打點的本事,卻也隻能在小範圍內使用,根本換不回什麼大利。就像幕延蒼那樣的,隨便一手夫人外交就讓他坐穩了巡撫之位,這樣的本事,自然還是用在朝堂之上更為合適。

本來鄭統領也算是滿腔熱血,期待著為國盡忠,用手中的刀槍去搏一份功名的。可如今的大明軍心渙散,像他這樣的人也無用武之地,索性就暫時歇了這個念頭,轉而開始打起了入朝為官的主意。

五城兵馬司雖也歸兵部管理,可畢竟負責京中大小事務,是有機會在朝堂上露臉的。鄭統領何其精明?立刻就決定鳩占鵲巢,把朱信這個有資源卻不會用的木頭腦袋給趕下台去,由自己出任,不光可以繼續帶著巡防營的這群人馬繼續幹,還能給自己打開一條全新的升遷通道,何樂而不為呢?

我點點頭表示明白了他的意思,隨即問道:“那依著您的意思,是想讓陸某如何幫您呢?”

鄭統領笑著說道:“陸兄隻需要幫我做兩件事,第一,慫恿朱信帶著他的親隨人馬來找我們巡防營的麻煩,不用爆發多大的衝突,隻要聲勢夠大,最好能引得滿城皆知即刻。”

“其二嘛,就是想讓公子在他出發的時候及時稟報尚書大人,最好能在真正爆發流血衝突之前趕赴現場,阻止衝突發生。能同時與兩家搭上關係,還能讓他們心甘情願聽話的,除了陸兄你,你說我還能找到誰呢?”

“額…”我裝模作樣地思慮了一番道:“可依我之見,若能真的造成流血衝突才能徹底將此事鬧大,對罷免朱信甚至將其下獄都有莫大的好處,鄭兄為何不…”

鄭統領搖搖頭道:“陸兄啊,須知隻要發生衝突,那就是要流血死人的!今日之事你也看見了,活生生的五條人命,因為一場小小的衝突就這麼沒了,若真讓兩大勢力正麵衝突,這個損失可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哦!”說著,他還心痛地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