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get=_blank第866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下,大結局)(1 / 3)

蔡確這幾年一直呆在老家,他老家就在泉州,雖然麵對著舊黨的高壓,他都不敢說話了,不過不妨礙他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所以知道得比較清楚,立即答道,原因與今年經濟無關,主要是前幾年絹價下跌,經濟敗壞,各種產業凋零,導致各個豪強與商賈們將錢帛重新向田地轉移,兼並越發嚴重。

有的豪強為了彌補他們的損失,不斷肆虐兼並耕地,又提高了田租,即便今年經濟好轉了,這些底層佃農生活依然很艱難。而且國家確實人煙太過稠密了。

因此朝廷不用幹涉百姓的遷徙,且不說彼岸對宋朝的幫助,隨著大批佃農遷徙離開,能緩解人煙稠密之壓力,也能逼迫豪強寬鬆田租,用利於國家安寧。

實際這些道理王巨很早就講了,不過小皇帝剛剛親政,蔡確不得不重新講一遍。對於王巨,趙煦比他父親還要信任,隻是下詔書請王巨回來,王巨卻在彼岸回絕了。

到了紹聖二年,磨古斯此時十分困難,宋朝果斷地向他提供了大量武器物資,但還不能挽回磨古斯的頹勢。

紹聖三年,經過三年休生養息,宋朝忽然出兵,重新收回武都軍與黑山。

契丹派使黠問,趙煦也沒有客氣,反過來黠問遼國為何撕毀和盟條約,而且不是第一次了,宋夏開戰時,遼國派使勒索,熙寧大旱時,遼國派使勒索,永和國家混亂時,遼國又派使勒索,並且侵占了豐州與勝州地界,將數千戶宋朝移民強行擄到他處,生死不知。

既然如此,要戰便戰。

交涉過後,趙煦宣布與遼國開戰,同時也停止了所謂的和幣。

但遼國使者沒有察覺到危機,繼續聲色俱厲。

這是全麵開戰了,有一些大臣反對,甚至高曹兩家也有人跳了出來。

其實趙煦對曹高兩家也十分地不滿,不過因為是皇親國戚,趙煦隻好隱忍著,現在正好,朝廷立即派人查辦了曹高兩家的一些產業,並且全部充公,沒有處理曹高兩家任何一個人。

但這是一個信號,你們雖是皇親,可太貪心了……於是在後麵曆曆數數盤查下,兩家同樣漸漸走上末落。

同時一些舊黨的小蝦米,也被整理出來,借著這個機會,一一貶向南方。南方是佳地,你們好好地呆在那邊吧。

於是朝堂再無一個反對聲音。

紹聖四年,宋朝正式宣布收複燕雲十六州,兩國交惡。然而遼國因為一東一西兩場叛亂,導致國力下降,而且他們又麵臨著一個可怕的對手,完全成長起來的章楶。兩國於多處戰場上作戰,遼軍屢屢失利,不過章楶穩打穩紮,僅是收複了易州地區,但也拿下了紫荊關與飛狐關,使得河北與河東地區的前線得以打通。

紹聖五年,高麗人聽到相關的消息,趁火打劫,向遼國出兵,打算趁機拿下遼南地區,恢複高句麗時的疆域。

這時王巨從彼岸寫來一封信,說高麗人不可信,當年為了牽製遼國,宋朝半賣半送,幾乎是送給了高麗人大量器甲,朔正元年又給了高麗人許多好處,然而高麗人一邊從宋朝撈好處,一邊與遼國眉來眼去,這讓王巨惡心了許久。

宋朝也聽從了王巨意見,停止了用兵,然後派使與遼國重新議和,兩國重新劃分疆域,易州與飛狐縣必須割讓給宋朝,當然和幣繼續不會給了,遼國不同意,兩國又開始扯皮。

紹聖六年,遼國發兵高麗,秋天高麗投降,遼軍返回。宋朝則撥出大批款項,於北方前線陸續修建了近千裏的“鐵路”,這是彼岸在沈括技術再次革新的技術,每輛機車拉貨量達到了七十噸,從四十噸到七十噸,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了,涉及到方方麵麵的技術,彼岸將它們一起交給了宋朝。

紹聖七年,磨古斯兵敗,他本人被遼國生擒活捉,以磔刑處死,陸輝帶著部下從遼東撤走,但因為連年征戰,遼國已經是千創百孔。同年,彼岸又向宋朝提供了另一項技術,那便是火槍,不是很先進的步槍,但它是真正的燧發槍,而且是技術比較成熟的燧發槍。於是宋朝下詔,大規模的製造與裝備。

紹聖八年,宋朝再度向遼國用兵,章楶穩打穩紮,先是拿下涿州,然後圍困幽州,有意圍點打援。遼國果斷上當,派出兩路大軍前來解救,章楶讓折可適於得勝口死死擋住遼國山後來的援兵,然後派出主力軍隊,與遼軍於潞縣東北白嶼河會戰。此役在章楶指揮下,加上宋軍種種犀利的新式武器,擊斃生擒近十萬遼軍。然後宋軍再調頭西向,一路追擊遼國的西路援兵。

接到東路軍的捷報後,宋朝河東路與河西諸路軍隊這才集結,向遼國山後再度發起進攻。

紹聖八年八月,幽州向宋朝投降。這場會戰一直持續到了紹聖九年夏天,但因為鐵路的出現,宋朝得以輕鬆地將物資運到了最前線,於是經過數場大會戰之後,遼國不得不退出了關內,這一年九月,宋朝正式收回所有的燕雲地區。不但燕雲地區,包括關外的東勝州,雲內州陰山南部地區,遼國豐州夾山南部,以及雲州北方的遼國德州,也被宋朝拿下。並且連連失敗,遼國已經是江河日下,甚至畏懼宋朝之逼,不得不將政治中心轉向上京。

不過宋朝也沒有向北方經營了,盡管火藥、燧發槍與鐵路的出現,能讓宋朝經營更遠的疆域,但軍民也要休生養息了。

雖然現在宋朝器甲更加先進,但現在的技術,仍不能保證漢人軍隊對遊牧民族大軍取得壓倒式的優勢,至少黃火藥武器彼岸還沒有研發成功呢。

因此宋朝停下腳步,安撫百姓,然後借助陰山地形,修建長城與堡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