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是洛陽人氏,但長孫家屬於鮮卑族,本姓拔拔,崛起於代郡高柳。
不過隨著北魏孝文帝改革,長孫氏已經遷徙至洛陽。
這北上代郡高柳顯然隻是一個說詞,以表自己遠離廟堂的心意。
李治也微微一笑道:“國有一老,如有一寶。大唐離不開舅舅,朕尚且年少,也需時刻得舅舅指點。高柳老宅,由朝廷撥款修葺便好,何須親臨?朕記得當初衛公再世時,每有大事,父皇皆會往衛公府上與之商議閑談,朕也想多多聽候舅舅指點……”
長孫無忌沒有任何遲疑,應道:“陛下既然有用得著老臣的地方,老臣自當效力。”
李元璦在一旁忍不住微微搖頭,李治這明顯是想要榨幹長孫無忌的剩餘價值。
不過長孫無忌也似乎樂得如此,一個半輩子從政的人,要他徹底離開廟堂也過於殘忍了一些。
至於李治所說的多事之秋,也確有其事。
突厥自從未李靖覆滅之後,隻餘下零散的部落為大唐戍邊。
朝廷向來有征調異族兵作戰的習俗。
大唐軍令之下,四方異族莫敢不從。常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百姓的不滿,而突厥貴族也滋生了一定的野心,有了複國思想。
其實說白了就是李治還未有李世民的威望,想當年征討薛延陀的時候,李績領著十餘人北上,頒布了李世民的天可汗令:突厥、鐵勒、回紇等五萬兵馬,頃刻間齊聚帳下,誰敢說個不字?
李治即位以後,著重給自己的父親擦屁股,穩固經濟治理江南,對於兵事也就是幾場小打小鬧的勝戰。與貞觀朝那種氣吞天下,動輒滅國的氣概,有著顯著的差別。
這也令得個別野心家動了別樣心思。
西域也是如此,隨著修身養性,朝廷的經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
絲綢之路所產生的超額暴利足以讓任何勢力眼紅。
這換了個天子,侯君集當年打出的赫赫兵威也不在那麼可怕了。
至於倭國、百濟,一個意圖彎道超車在奴隸時代的倭國行均田製,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扯到了蛋,激發了皇權與貴族的矛盾。
權臣蘇我入鹿直接出兵誅殺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架空皇極天皇,以反對改革。
中大兄皇子與中臣鐮足又反殺了蘇我入鹿,打的一塌糊塗。
為了緩解內部的動蕩,打算通過外部壓力來緩解內部問題。
至於百濟,因扶餘隆一事,兩國關係將至冰點,與倭國是一拍即合,一並在新羅邊界與新羅製造摩擦。
大唐四周除了南方竟然皆存在了不安的因素。
李治今日來長孫無忌的府上,顯然打算加快進程,讓長孫無忌交出輔政大臣的特權,以便走上自己天皇大帝親政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