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李隆基合上了眼,頭無力地垂到一邊後,候在一邊的兩名太醫快步上前,探查了李隆基的氣息,再檢查了一下李隆基的脈搏後,向跪在殿內的諸臣宣布了皇帝駕崩。
宮中頓時哭聲一片,跪在李隆基病榻前的楊玉環一副哭天搶地的樣子。緊緊拉著李隆基手的太子李玢也是如此,差不多以頭觸地了。跪在李玢身後一段距離的李璘等其他李隆基的兒子也是差不多,特別是李璘,哭的要多傷心就有多傷心。一些事,眼看就要成了,但在關鍵時候,自己的父皇沒精力處事了,也讓他不要多生事,美好的未來在刹那間破滅,如何不讓他傷心欲絕?
殿內痛哭的人心情各異,但現在他們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都悲傷於李隆基的去逝。
宣布李隆基駕崩,整個皇宮也馬上進入行喪的狀態。因為對李隆基的病情早不抱希望,為李隆基興喪的事也早就在做準備。宣布李隆基駕崩後,候命的宮人以很快的速度將準備好的白色幃幔掛上,那些早就在大同殿外待命處理皇帝善後事的宮人們也手腳麻利地布置靈堂,並為殿內的人戴孝。
皇帝的喪事任何人都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任何細節上都不敢出哪怕一點的差錯。
在布置的同時,大同殿的殿門打了開來,候在殿外苦苦等待的百官也被放進來,全部跪伏在李隆基榻前。宮內鍾樓和鼓樓都?響了悲涼的喪鍾,隨後整個長安城的鍾鼓也都哀喚起來。太極宮、大明宮的宮人們,也以很快的速度掛起了白色的幃幔,三大內到處都是白色的肅穆。
這些表示皇帝喪亡的白色布置直到李隆基的喪期結束後才會除去,行喪期間,不隻宮中禁止娛樂、肉食,連長安的百姓都要如此,那些青樓、酒樓注定生意要清淡了。
李隆基病逝後,要停靈七天,入柩前,要整容,並置換精心準備的喪服,待行足了皇帝駕崩之禮後,才可移柩下葬。這一切皆因太宗皇帝李世民駕崩前有訓:“屬纊之後,七日便殯。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製,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閑務,任之有司……”
皇帝死後的喪事從簡,並要求以後的皇帝喪亡,新皇即位之即全在先皇的靈前,當年的李治就是在李世民的靈前即位,由長孫無忌宣讀遺詔宣布太子即位的消息,並布置軍國大事。
隻不過接下來因為武則天的幹政,在李治死於洛陽時候,並沒有完全遵從這一點,李旦即位不要說了!而李隆基又是得其父李旦禪讓而得帝位,所有儀式都與李世民叮囑的不一樣。但李隆基在死前要求儀式嚴格遵從李世民定下來的,在他駕崩後,眾臣們叩拜的儀式結束即宣布皇帝的遺命。
李隆基在駕崩前,還是做出了幾項讓人根本預料不到的決定,那就是授郭子儀以司空職,除其政事。以房琯接任其所任的左相職,位列政事堂首輔。這樣的決定雖然讓郭子儀及楊晞等人吃驚,也讓其他大臣都愕然,但他們很快就明白過來皇帝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那就郭子儀並不是被李隆基完全信任,李隆基在駕崩前,“終結”了郭子儀的政治前途。
郭子儀已經料到了李隆基會慢慢冷落自己,新皇即位後自己會進一步受到冷落,但沒想到皇帝在臨死前卻來這麼一下,將他的左相位置免了,也不能參知政事,隻被授了一個虛銜的司容職。
這招有點狠,讓郭子儀根本來不及做出應對,原本期望在李隆基死後與郭子儀聯手擺平李玢的楊晞也是料不到。看來李隆基並沒老到昏庸的地步,死前還是非常清醒,想到為自己的兒子掃除一些障礙。不過楊晞自己被選了輔佐新皇的四位大臣之一,這一點還是讓人滿意的。
在李隆基的靈柩前,隱隱成了百官之首的房琯對著跪伏在皇帝靈前的太子李玢及眾臣宣讀了李隆基的遺詔。遺詔中的意思就是令太子在靈前即位,他的喪事從簡而辦等等。當然百官的調整也一並在裏麵陳說,這些新的變動在李隆基去逝前絲毫沒有透露,隻有執筆的高力士知道。
以房琯為左相、李泌為檢校右相,楊晞為武部尚書參知政事,張鎬為中書侍郎並同中書門下明章事,顏真卿為文部尚書、李麟為憲部尚書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適為工部尚書、李峴為禮部尚書、李光弼部戶部尚書。其他各級官員也有非常大的變動,這些變動讓跪伏在地上的大臣們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