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李隆基為自己兒子的即位可是費了不少的心思,閑置了一批原本挺有地位的大臣,比如被授以司空的郭子儀,被授以司徒的韋見素,還有楊晞的幾個哥哥等。像張鎬、李麟、李峴等原本並不被十分看重的大臣卻突然被拔高了,這幾個大臣是與李玢比較親近的,可以說是李玢很得力的支持者。
聽到遺詔上宣布的事項後,楊晞越來越心驚,死前的李隆基雖然表現出來那副慘然的樣子,但頭腦卻依然清楚,也以自己有限的精力,為李玢做了許多布置。幸好李隆基隻是將郭子儀的相位罷了,其他與他親近的人並未受到大的牽係,韋見素及他的三個哥哥被投閑職,這幾乎與他無關。
不過楊晞也知道,以後的事變化會非常大,他想達成心願,沒有那麼容易的。
他雖然因為各種關係,被選為四名顧部大臣之一,但房琯、張鎬並不是好相與的人,這些人肯定會依李隆基的遺命忠心事李玢。以後具體要如何做,還要空下來好好想一下,與郭子儀、高適等人好生謀劃一下。反正李隆基喪事期間,任何人都不敢輕舉妄動的。要是有人敢亂動什麼,必然被天下人唾棄,沒有人敢在這些日子裏做出格的事,連李玢也肯定是這樣。
在房琯宣布完李隆基的遺詔後,跪伏在李隆基靈柩前的太子李玢,即當著眾臣的麵,即位為大唐皇帝,行加冕禮,恭請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位宰相為輔佐的大臣,輔助處理朝事,並大赦天下!
李隆基駕崩,即位為皇的李玢也要為皇帝守足孝,不過皇帝守孝和普通人不一樣,他不需要三年,隻要三個月就行了。到底皇帝是主掌一國軍政大事的人,要是三年不理軍政大事,天下要亂套了。
守孝期間皇帝雖然可以處理朝事,就如當年李治一樣,但李玢為了示自己的孝道,依然堅持為李隆基守靈,這段時間的朝事大事,交由受命輔佐的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名宰相負責的。
四人在行喪期間主要的職責就是替皇帝打理朝事,但遇到不決事必須要請求皇帝,讓皇帝做主。
----------
李隆基的喪事隆重舉行。
李玢為了示孝道,不顧李隆基的遺命喪事從簡,而是下了命令,一定要將李隆基的喪事舉辦的非常隆重,不能有任何的馬虎。李玢的令雖然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但支持的人更多,最終李玢的心願得到滿足,喪事舉辦的異常隆重。
如今的大唐國庫殷實,雖然經曆了安祿山的叛亂,及幾場征戰,但經曆這些後的大唐國庫殷實程度並不比開元年間差,朝廷不擔心錢的問題,喪事舉辦的隆重一點也並沒什麼。
在向天下詔告皇帝的駕崩後,整個長安城都處都沉浸在一片肅穆中,任何喜樂之事都停了,宮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隻遮擋朱色的幃幔是白色,所有的禁軍將士,也以白帛戴頭裝扮。
民間也是如此,放眼看去,整個長安都是同一種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盛夏的綠意都掩蓋了,哀切聲響徹皇城內外。整個天下都為李隆基的死而披麻戴孝。
皇帝駕崩,這是大唐帝國最大的哀事,不隻大唐的朝臣們要服喪,那些臣服於在唐的諸番頭領及國王都要來吊喪。皇帝的喪事已經詔告天下,邊遠之地的這些頭領和國王們也收到了消息,收到消息的他們也都往長安趕。當然這些人趕到長安,也要一兩個月以後了,到時他們隻能到停靈的宗廟中吊唁了。現在代他們行喪禮的,則是那些留駐在長安城的使節,這些人作為代表,為李隆基守孝服喪。
大多的人忙著皇帝的喪事,連新即位為皇帝的李玢也是這樣,但依然有許多的大臣,在盡孝意的同時,為國事忙碌著。一個龐大的帝國,每天發生的事非常多,許多事絕不對因為皇帝的去逝而停下來,沒有人處理朝事,那天下會亂套的。
為國事忙碌的主要是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位顧命的大臣。李玢雖然繼位為皇帝,但他整天守在李隆基的靈前,朝事全由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人處理,奏本也由他們批閱!
“子亮,你要靜觀事變,爭取利用自己輔佐處理朝事的機會,再做一些布置!”被李隆基最終罷免了政事的郭子儀心裏有憤憤,他也在與楊晞私下討論情況時候這樣吩咐。
“嶽父大人,小婿看皇帝的喪事結束後,新皇會如何行事再做決定怎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