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 傲然天下(大結局)(2 / 3)

科技等東西不再是奇技淫巧,從事這方麵研究創造的人待遇不比當官的差,就像軍器監中的工匠們,他們一年的收入比八九品的官員還要高,並且頗受有尊重,當然這都是在楊晞的要求下施行的。

大量的官學辦起來,因官學收費低廉,寒門子弟基本都可以入學,這也使得民間識字人口大幅地增長,一批飽學之士有機會通過科舉被朝廷選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許多讀書人相互激勵的話語。科舉及弟後,雖然不一定能當官,但不當官,隻要你有能力,一樣可以得到應有的待遇。

當然武舉製度也是進一步完善,重文並不輕武,這是楊晞堅做的一點。

永昌三年,因為各項改革措施的全麵深入,大唐的糧食和賦稅收入達到了一個非常驚人的程度,糧食總產量比永昌二年竟然多了一倍還要多,賦稅收入也比永昌二年增加了八成。這個成果讓朝堂上的官員們歡欣鼓舞,也讓楊晞樂得合不攏嘴了。

這些措施差不多都是楊晞親自主導下製定出來的,楊晞的高瞻遠矚及不同一般人的謀略進一步折服了大臣們,如此文武全才的君王,曠世少有。楊晞以自己的能力還有勤政行為獲得了空前的威望。

在此基礎上,他也準備開始政治製度方麵的改革。

楊晞的靈魂來自後世,知道很多關於民主方麵的論述,他也清楚,要讓一個國家永遠昌盛,光憑一個年號,一句口號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製度。

他在登基後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並沒觸及這個時代政治製度的根本。

為了大唐的未來,他必須要進行更多方麵的改革。楊晞所進行的改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權,加強政事堂諸宰相的權力,以相權製約皇權,朝類似後世君主立憲製方向發展。

後世時候他身處年代的各國製度已經清晰地向世人表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製約的權力最終會帶來沒辦法控製的腐敗,官員們為所欲為,世風日下。他堅信,政府的權力必須受到製約,即使他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也是這樣認為,他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開創一個更加清明的時代,有監督的權力才會受到製約,讓皇帝不能為所欲為,這樣才能讓大唐在良性循環中發展。

他後世時候生活,權力不受製約而出現的各種弊端他耳聞目睹了不少,連軍隊中都是這樣。要讓大唐真正的長治久安,一直延存下去,肯定要有一套非常好的製度,各方麵權力相互製約,才能實現這一切。後世西方的民主製度就是權力相互製約的,即使總統也不能為所欲為,在這方麵,楊晞覺得還是西方人做的好。人治的弊端太多了,必須要慢慢向法治轉變。

楊晞期望經過他的努力後,在幾十年後能初步實現這樣,皇帝依然是國家元首,是最高權力掌握者,但屬下的那些大臣也會對他行成製約,並有一套完善的監督體製。

楊晞認為,現行的三省六部製隻要經過改良、完善,再經過多年的演變,可以實現他的目標。

當然這種關係根本的事誰也不敢打保票,也不可能完全杜絕腐敗與濫用權力,但製度的製約下,能將這些除到最低程度,那就很好了。

而要完成這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僅憑他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也需要很多年的慢慢改變才有可能實現。楊晞也需要很多的人幫忙,也不能讓人才斷檔。如今已經有很多有才之士經他薦舉、提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加大力量培養,並且要向這些人灌輸“民主”方麵的理念。

在官員的作用上,楊晞不喜歡阿諛奉迎之臣,他希望官員們都是耿直入士,能為理而爭。當年裴行儉創立的官員選拔製度非常不錯,隻不過沒有很好地實行,楊晞令吏部尚書李麟,根據裴行儉當年製定的製度進行進一步的改良,並在以後嚴格遵守。

所有一切都需要製度來製約,這是楊晞堅信的一點。

在楊晞的一力主持,及眾大臣的協同下,政治方向的改革也在慢慢地進行。

這方向的改革楊晞並不著急,他知道這需要很多年才能取得成就。

不過其他方麵的改革他已經看到成就了,無論是軍製還是民生方麵的。

在節度使製度廢除,衛軍製度施行後,軍製進一步完善。

兵部的動作不少,先後製度了許多條例,包括武將的任職,解職,輪換及征兵,戰時動員,退役,後勤保障,武器研製,裝備軍隊等等一係列的條例。

因這些製度的施行,大唐軍隊進一步朝著正規化的方向發展,軍中將領不得幹涉地方事務,地方官員不得插手軍務,使得軍政得到分離,皇帝通過參謀部和兵部更有效地掌管軍隊。

因為各項改製,大唐的國力呈跳躍式增長了,天下很快就豐足,國庫進一步殷實。

永昌四年的時候,楊晞在與眾大臣討論國事的時候嘀咕,大唐已經好多年沒有戰事發生了,這樣下去,軍隊的戰鬥力會慢慢下降,這不是很好的結果,需要發動戰事來檢驗及提高軍隊的戰力了。

那些新研製出來的武器,也需要在戰場上檢驗一下效果如何。

開疆拓土是任何一個君王都非常想做的事,特別是楊晞這等狂熱的大漢民族主義者,他要打仗,他要征服更多的領土,他要將大唐打造的更加龐大,讓大唐成為一直超級帝國。

也就在楊晞好戰的言論鼓動下,大唐的邊境很快就燃起戰火。

戰火首先在南麵進行。

因為天竺等大唐南方的一些國家不禮待大唐的使臣,讓數名大臣使者倒斃在出使的路上,大唐皇帝楊晞暴怒之下,下達了大軍出征替出使這幾國使者報仇的命令。

駐紮在南方,已經磨刀霍霍的第七、第九、第十五、第二十八衛軍共十二萬人,以王思禮、李抱玉為大總管及副大總管,各衛軍大將軍為分總管,開始了征服後世中南半島的征程。

裝備了大量火器又經過嚴格訓練的大唐軍隊戰力根本不是天竺等國的軍隊可以抗衡的,戰事完全是一麵倒的。滅驃國、彌國、真臘、林邑、直塘、羅穀哥等國,並將其國王掠回長安,王思禮、李抱玉等人連奏凱歌,在為自己戰功本上添加戰功的同時,也將大片的國土納入大唐的版圖之下。

同一年,大唐水師戰艦在水師統帥陳回光、副統帥南霽雲的率領下,進駐願意內附歸唐的流求,也就是後世台W那個寶島。並在下半年從流求出發,攻占了常掠我漁民的呂宋地。

繼爾以呂宋為基地,水師戰船繼續南下,往婆利、婆露、陵訶一帶進軍。配合從陸上攻擊的中南道行軍部,攻擊大唐南麵這片地域,直打的這片土地上的土著人奪命而逃。

隻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後世時候中南半島這大片地方及馬來、印尼等地盡被大唐軍隊攻占了。

楊晞從來不認為這些地方有什麼不好,根本不是蠻荒之地,他在收到我大唐軍隊已經攻取這些地方的戰報後,馬上下詔,在新置地上設立州縣,派官員治理,準備永久占領。

林邑都督府、馬來都督府、天竺都督府先後設立,歸於安南大都護府治下。

自此,中南半島及附近大部地方都歸於大唐治下。

在南方用兵的同時,楊晞也將目光瞄向了東北方向,在安東大都護府附近,還有渤海、黑水靺鞨、新羅等時叛時歸的小國,及一些陽奉陰違的部落。這些政權的存在,讓楊晞非常的不舒服。

“必須要將他們征服!”這是楊晞在收到南麵傳來戰報,並得知這些東北小國經常做些小動作後的決定。於是楊晞的命令很快就被貫徹執行了下去,自有人去“創造”出兵的借口。

想打仗,從來不會師出無名的。

也就在南方戰事暫時平息,大唐軍隊鞏固成果之際,東北方向的戰事跟著打響。

永昌五年夏,朝廷下詔組建東北道行軍部,以仆固懷恩為大總管、渾緘為副大總管,以第四、第八、第十八衛軍為主要作戰兵力,準備攻打渤海、新羅和黑水靺鞨。

仆固懷恩、渾緘這幾位原本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大唐將領,率領精銳的大唐軍隊殺過來了。

大唐軍隊所向披靡,契丹、靺鞨、室韋這些部落馬上臣服,甘願充當大唐的仆從軍,準備撈點湯喝。渤海國在兩個月之內被攻滅,黑水靺鞨在大唐軍隊開過來之際,就宣布了除國內附。新羅選擇了抵抗,不過他們的抵抗也隻持續了三個月,三個月後,新羅王被生擒,押回到長安。

年底時候,楊晞在長安發布詔令,宣布設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並再建熊津都督府,全都歸於安東大都護府治下。我大軍進駐所有新置的都督府,重要官員皆由我漢人及歸降的胡人一道擔任。

在攻滅這些小國後,楊晞並未令仆固懷恩和渾緘班師,而是令他們在熊津都督府境內集結,準備攻打倭國。這個可惡的小國自龍朔三年在白村江戰敗後,不敢再惹大唐,但楊晞是不會讓這個裝可憐的小國繼續存在的,他要替後世曾遭遇過小日本禍害的中國人向倭人的祖先討一個公道。

“給朕滅了倭國,任何有敢反抗的,殺無赦!”這是楊晞給仆固懷恩和渾緘下的命令。

朝中諸臣從來沒見過楊晞對一個很久未與大唐有過戰事糾葛的國家有這樣大的仇恨,不過他們津津樂道於大唐軍隊四處報捷的事,不需要太多力氣再取一塊領地,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