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最終章 博物館中的談話(2 / 3)

“為什麼。”零問道,“如果隻用眼睛,那麼看到的角度始終很有限。”

“如果要用 VR,我們今天就不必特意跑到這裏來,零。”陳道平認真說道。

“我不明白,教授。”

“十四區的電子博物館有全世界最細致,最逼真的建模,我們實驗室裏 VR 設備的精度也遠遠超過博物館裏這批用於公共服務的基礎工具,如果我們單純想要看到更多更全的細節,那今天你更應該跟我去辦公室。”

零若有所思地,將 VR 眼鏡重新掛回了展櫃邊。

“這樣就對了,”陳道平的聲音又溫和起來,“我這麼說吧,我們現在是世界曆 4631 年,而這塊用雕軸雕刻而成的玉球是在建熙十六年製成的,我們和它之間,隔著近兩千年的距離。

“在這近兩千年的時間裏,它經曆了無數次易手,丟失,掩埋,複現……最後被放置在這裏,放置在我們眼前。

“你想想,曾經也有很多人站在它的麵前,凝視它的美麗。”陳道平輕聲道,“當我們也這麼做的時候,即是與那些業已發生的曆史,在不同的時空裏重疊。”

零安靜地望著眼前的雕軸,盡管她完全理解不了陳道平口中的“美”,但還是能夠理解這種“重疊”。

過去一定也有許多人像自己一樣站在這顆褐色的玉球之前,一邊驚歎它的高價,一邊疑惑它究竟珍貴在哪裏。

零眨了眨眼睛,將眼前的畫麵拍攝記錄在腦海中。

繼續往前走,陳道平又挑了好幾樣有趣的文物一一介紹,邊走邊看的零最後在三幅老者的人像前停了下來。

中間的那一幅有一些像她先前在看的書的封麵。

零望著那副畫。

“教授,這是周中宗陳翊琮對嗎。”

“是的,”陳道平點了點頭,“升元盛世的開創者,周中宗陳翊琮,‘中’是他的廟號,意指中興。左右兩邊的皇帝呢,零認得嗎?”

零搖了搖頭。

“左邊的是周世宗建熙帝,世代祭祀曰‘世’,他是大周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死於汞中毒的皇帝,太熱衷於煉丹了。

“右邊的是周宣宗陳書白……不過他在民間有個流傳更廣的名字,叫衡原君。

“這三個皇帝統治的時間覆蓋了世界曆 2721 年到 2820 之間,也是被後人稱為大周‘百年中興’的時代。雖然把建熙帝也算在裏麵卻是有點勉強,畢竟他駕崩那年,整個見安江以北都被當時的金國騎兵屠戮了,但建熙帝禦極的四十五年裏,前二十年確實國力漸昌。”

“你看他們三個,是不是長得很像?”陳道平問道。

零沉默不言——如果要單從畫像上看,大部分同朝代的帝王畫像應該都是很像的。

“很像吧?”陳道平自說自話,“畢竟一個是建熙帝的孫子,一個是建熙帝的兒子。”

“兒子……教授是說衡原君?”零看過來,“這個結論似乎和我剛才在書裏看到的不一樣。”

“有不一樣,就還是以我為準。”陳道平笑道,“衡原君是早年間建熙帝與宮女誕下的孩子。但他出生的當夜,便有流星夜襲紫薇星,建熙帝認定此子不詳,定會有損帝星,但誅殺親生兒子更是有悖人倫,一時還下不去這個手。”

“偏偏就在差不多時候,建熙帝的兄長,也就是被困在沁園的先太子也生下了一個孩子——我們喊他蘭芷君吧。先太子害怕自己的兒子將來也被囚禁,乃至被殺害,所以想方設法設計了一個辦法,連夜將這個孩子送出宮門。”

“然而,沁園太子的這個計劃幾乎在策劃的階段就暴露了。”陳道平輕聲道,“建熙帝從一開始就什麼都知道了,他們行事的時機,出宮的路線,外麵的接應……甚至包括他們要從外頭接一個嬰孩進宮調包的事情也一清二楚。”

“緊接著建熙帝做了一件非常有想象力的事,他把這個會損害帝星的兒子——衡原君,偷偷塞到了沁園。當時正是深冬,沁園不僅缺炭少煤,連日常的吃食都常常克扣。他寄希望於衡原君能因為照顧不周而夭折在沁園,這樣便不是他的責任了。

“而另一邊,建熙帝則直接派人,去殺掉那個被送出宮的蘭芷君。”

“不過他既低估了見安閣的手段,也低估了自己兄長的慈悲心。”陳道平說道,“他沒想到自己派出去殺掉蘭芷君的殺手沒有得手,而沁園裏的衡原君,則被先太子竭盡全力地養大了。”

“這個故事的始末被記錄在一本叫《金石錄》的小冊子裏,是由建熙帝生前身邊的大太監黃崇德在臨終前口述,旁人代錄的,主要是講建熙一代宮中規矩,也留下了這麼件建熙帝的往昔佚事。”

“所以後來,有人猜測,陳翊琮可能是死在衡原君的手下——畢竟這也很符合衡原君‘有損帝星’的預言。”

陳道平雙手抱懷,靜靜望著展櫃中的畫像。

“不過說真的,陳翊琮真是曆代帝王裏,我最喜歡的一個了。”

零繼續凝視著畫麵上的老人,“為什麼您最喜歡他?”

“陳翊琮是一個很神奇的皇帝。”陳道平笑著道,“你讀史書的時候,會忍不住懷疑,這個人是不是穿越過去的。”

“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帝王之家,父親是當時唯一成年的皇子,他又是最受寵愛的聖孫。這樣一個受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熏陶長起來的孩子,在登基以後,卻力推專司科舉,完全不顧朝堂上士大夫們綱理倫常的那一套,推起了科技強國的國策。”

“在陳翊琮在位的三十多年裏,大周的農學、醫學、金屬冶煉、火器製造……等等等等,都產生了奇點式的飛躍,將同時代的其他文明遠遠甩在了後麵,這個近乎碾壓的差距一直持續了四百多年,直到周朝覆滅。”

“升明一代,不僅技術進步,而且名臣輩出,除了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幾任首輔大臣,因著專司科舉,朝堂上湧現了一大批技術官僚,和傳統的文臣又形成了新的平衡……是真正百家爭鳴的時代。”

“到今天為止,很多人都不得不佩服他早年的戰略眼光。在他登基後的第七年,金國突然表達了求和的意圖——金國之所以突然軟下去,是因為當時西邊的大遼正在壯大,陳翊琮以卓絕的眼光看見了這個更大的敵人,趁機換回周國的遺民,韜光養晦,保留了實力。

“在遼滅金之後,陳翊琮又親自北上,正麵抵禦了來自遼蠻的侵襲,甚至將大周的國境線往北又推了四分之一。”

“也同樣在升明年間,平京的官窯百花涯裏竟然產生了我們曆史上第一個婦女救助組織蘭馨會。在那個時代,以教授婦女就業技能為手段,提倡女性進入輕工業領域,以實現自身的經濟獨立……這種理念,實在太超前了。”

“可惜了,這樣的皇帝隻活了五十多歲。”

“因為暗殺的緣故?”零問道。

陳道平搖了搖頭,“這還是很陰謀論的說法,關於陳翊琮的死,更可能的原因是幾次親征留下的舊傷發作,升明帝晚年過得不大好,每逢下雨左肩的老傷就會發作,有記載說疼得厲害時,皇帝夜不能寐甚至徹夜哀嚎,令聞者驚懼。”

“相比之下,衡原君就幸運多了。他足足活了一百零二歲,放到現在也是高壽了……可他又自幼體弱多病,誰能想象他竟然能活那麼久,久到把所有敵人都熬死?”

兩人繼續往前走,零看見右手邊的展櫃裏排列著四把長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