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5章 總角之宴(四)(1 / 2)

一天,初一年級的千越放學回家,話癆如她邊換拖鞋邊小嘴不停地說著學校裏的趣事,爸媽依然笑著聽著,但是卻忍不住出聲打斷她。姚媽媽說:“阿越,我們想和你說一件事情。”

千越難得見父母有如此鄭重的一個開頭,於是好奇地小聲問:“嗯,媽媽你說。”千越這才觀察到媽媽沒有像平時一樣燒菜,爸爸今天提前下班了,他們同時坐在客廳裏等自己,角落裏還有爸爸的行李箱,家中的氛圍很凝重,沒有以往輕鬆自在。

姚媽媽說:“我和你爸爸想要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我們這些年的想法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所以以後,爸爸和媽媽會分開。千越會和媽媽住在一起,爸爸會搬出去,但是也會經常來看你。但是千越你不用擔心,以後我們都會照顧你,我們都會一直愛你。”

千越想了想,爸媽分開,那是不是和可兒爸媽一樣:“你們要離婚嗎?為什麼呢?”

姚媽媽:“嗯,是的,我們要離婚。因為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規劃不再相似了,我們想要追求的東西有了衝突,爸媽還是朋友,但是夫妻這個關係現在卻不再合適了。”姚媽媽沒有說出口的是,爸媽不再相愛了。

姚爸爸接著說:“你還記得你和可兒一個喜歡畫畫、一個喜歡跳舞嗎?你們當時在學校裏上課,死活都不願意分開選不同的課,但是最後還是不得不分開,因為你們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如果讓步太多了,那不如就各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千越想著可兒爸媽離婚之後,可兒就再也沒有見過她爸爸,於是說:“你們可不可以不離婚啊,我想爸爸的時候怎麼辦呢?”

姚爸爸用心疼的眼神看著她,說:“沒關係,千越,我還是會經常來看你的,這是我們共同的約定。”

爸爸拖著行李箱離開家的時候,千越追著他一直跑到樓下,在樓下抱著爸爸好久都沒有放手。但不管拖延多久,還是有分別的那一刻。小轎車把千越的爸爸帶離了千越的生活。

其實千越對於父母離婚這事兒既驚訝又不驚訝。不驚訝的原因在於,其實她很早就聽到父母在他們的房間裏爭吵,哪怕他們盡量避開千越,也關上門,壓低聲音,千越還是能感受到家裏的變化。但是,哪怕察覺到了父母的關係變化,千越也以為他們很快就會和好,萬萬沒有想到最後是以離婚而告終。大人低估了孩子心理的敏感性,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敏銳地察覺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父母在孩子麵前吵架,會讓孩子對未來的親密關係充滿恐懼,也會自責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千越一直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她以為爸爸隻是像是出差了一樣的,每個周末還是會回到自己的身邊一家人一起吃飯,父母兩人依然對自己很好,她還是可以向他們撒嬌、還是可以哄他們開心。直到有一天,可兒的媽媽再婚之後,千越看到一個陌生的男人住進了可兒家,她才突然開始正視現實:原來自己已經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了,父母以後會有自己的家庭,會有自己的孩子,而那個家庭卻不是自己的家庭了。小時候寫作文都會寫到:家庭是我們的避風港。可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們應該明白這種感受,這種害怕自己以後再也沒有避風港的感受。

後來千越一直在想是不是自己不乖,所以才會讓爸爸媽媽分開,是不是少吃一點飯,成績好一點,更好看一點,爸爸就不會離開自己的生活。那時候她悶悶不樂,每次吃飯都隻吃一點點,以至於姚媽媽一直以為她挑食。路過小區門口的時候她會停下來看看馬路,想著爸爸的車會不會有一天突然開回來,再也不走了。後來,姚爸爸去了上海創業,他去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但是千越卻連每個周末見一見爸爸的願望都不能實現了,他們之間從此隔了一條電話線,雖然電話那邊的聲音很溫暖,但是貼在耳邊的電話卻是冷冰冰的。

後來千越才發現,父母和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理想,而不應該事事以兒女為先,他們應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活出自己的精彩。畢竟,生下千越的那年,姚爸媽才30歲,未來還有40年去支配,但孩子又怎麼能用責任去讓他們未來40年都不再自由呢?

其實千越很早就發現,父母在餐桌上隻會討論女兒,而再沒有其他的話題;母親為了照顧千越,亦或者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也和爸爸分床多年;而爸爸每周會去踢足球,媽媽每周會去爬山,他們的興趣愛好似乎沒有交際,對於彼此的愛好也止步於知曉和理解。爸爸一直想去上海創業,用自己的技術去實現一些東西;而媽媽不願意離開h城,她隻願意每天平平淡淡地生活而不願意承受改變帶來的未知風險。其實他們早就不再是一條路上的人了,不應該再用女兒將他們綁在一起,這樣對他們也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