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教授臨時決定,除了留下王珂,每次由聯合小分隊的兩人下去。用考古鏟,輕輕地挖掘,遇有重大發現,他和葉榮光教授親自操刀。

每組在井下隻能呆一個小時,否則人就受不了。溫教授又緊急從村裏的小賣部買了三套棉衣棉褲讓井下的人穿上。

工程一下慢了下來,王珂依然光著腳,站在冰冷的井水中。

開始的時候,溫教授還沒有太在意。但輪到他下到井底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很特別的現象。“小王同誌,你是真的不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溫教授說著,讓王珂抬起腳,他自己去摸摸。腳已經讓井水泡得有些發白,但是確實暖乎乎的。

“老葉,你看看你這女婿,很奇怪喲,腳竟然不怕冷。”在井下,也沒有別人,溫教授說話完全沒了顧忌。

王珂一下鬧了一個大紅臉,“報告溫老師,我不……”

“你少說話,讓葉教授也摸一下。”

葉教授伸過手來,用手背在王珂的腳上碰了一下,也是驚訝的很。“小王,你身上沒有感覺到什麼不適嗎?”

“報告葉教授,我的身體很棒。”

可是再棒的人,也經不起這冰冷的井水浸泡。更何況從下井到現在,王珂已經在井下工作超過了三個小時。

“你上去休息一會,讓我們兩個老頭子在井下待一會,等會兒你再下來。而且你這赤腳很容易被紮傷。”

話音未落,隻聽王珂“哎呀”一聲,腳似乎被什麼東西硌了一下。接著王珂從腳下的泥裏摳出了一個三寸來長的東西。

這是什麼?

王珂的腳底已經被戳了一個小口子,鮮血已經流了出來。溫教授大叫:“趕快到擋板上坐下,不要接觸到汙水,防止感染。”

王珂一聽,不敢怠慢,立刻爬到擋板上坐了下來。溫教授扯過一個急救包,拿出酒精棉球,先給王珂的腳消毒,然後用急救包的紗布將這個小口子給包了起來。最後把王珂先前脫下的深筒膠靴拿了過來,讓王珂穿上。

處理好王珂腳上的傷口,溫教授拿過剛才戳傷王珂腳底的那個三寸來長的東西,在一邊的水坑裏涮了一涮,然後拿到燈下。“箭鏃!”他大叫一聲。

葉榮光也湊過來,正是一枚青銅的三角箭鏃,擦去泥沙,竟然鋒利如新。

“這箭鏃也有曆史,商代到戰國初,中原以及周圍遊牧民族的箭鏃,多為雙翼箭鏃,有的還有倒刺。雙翼鏃分為實心圓鋌和空心銎式。自春秋末期開始出現了三翼鏃,三翼鏃是鏃頭上分出三翼,斷麵為向內略凹和三角形。戰國末期,秦國開始在軍隊大量配備三棱鏃,其斷麵為正三菱形。從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僅有幾枚三棱箭鏃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完全一致,注意,從這枚箭鏃看,科技含量不氏。你們看這鏃頭長度、弧度、角度、重量,甚至三個棱麵,你用卡尺量,也幾乎完全一樣,不差分毫,還有這箭鏃表層似乎鍍了一層銅鉻,才會曆經千年不鏽。”

溫教授不愧是個考古學家,對這些曆史了如指掌。

他一口氣說完,看著兩個人,“你們感覺奇怪吧?那時候怎麼會有現在的高技科呢?這個謎至今無人能解,說實話,我剛剛看到這枚箭鏃,我也不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是這樣神奇,我們的古人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在千年以前就能造出如此精美的東西,造出與現代技術水平媲美的利器。真是難以想象啊。對了,唐代大詩人元稹曾專門為此寫過一首《箭鏃》的五言古風,詩曰……”

王珂趕緊拿出一張紙,記下溫教授一口氣吟唱的詩句。

箭鏃本求利,淬礪良甚難。

礪將何所用,礪以射凶殘。

不礪射不入,不射人不安。

為盜即當射,寧問私與官。

夜射官中盜,中之血闌幹。

帶箭君前訴,君王悄不歡。

頃曾為盜者,百箭中心攢。

競將兒女淚,滴瀝助辛酸。

……

吟完,溫教授問:“知道這淬礪二字嗎?淬火與磨礪,就是為了製造刀劍和箭鏃時,以求鋒利的關鍵工序之一。淬,就是將燒紅鍛造的箭鏃浸入水中,急速冷卻,以增強其硬度。既然那個時候能造出這種高科技的箭鏃,那麼造出工匠鑿石的工具就不是難事。”

今天最大的收獲,可能就是這枚箭鏃了。

於是三人一齊升井,溫教授將要就這枚箭鏃,再仔細地研究一下。而葉榮光教授,則要看看井口的淤泥中,經過清洗,有沒有新的發現。

考察考古暫時停止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