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雲回到逎縣以後,對於在蘇家發生的事仍舊無法釋懷,為了不讓自己有時間想這些煩心事,高雲拿出他那把一字斬軍鎢鋼刀,每天從早到晚的在院子裏練招,半個多月下來,高雲那五招越發的精熟了。
轉眼過了臘月二十,縣令劉旭覺得該辦的事都已經辦好了,留在這裏也沒什麼意思。眼見年關將近,劉旭便想早早交割,好回家過節。
高雲本來就害怕夜長夢多,劉旭既然有這個意思,高雲自然樂得應承。便帶了孫斌、關羽、張飛並十二個貼身隨從往縣衙接手。
劉旭這次倒是挺守信用,孫斌點驗糧倉之後,向高雲稟報,倉內粗細米糧十五萬斛,隻多不少。高雲聽了自然非常高興,當即又給了劉旭二十金,這也是為防止劉旭在最後這十天裏使壞。
劉旭走後,高雲就算是完全接手了逎縣縣衙,縣衙裏共有駐防兵士五百人、隨衙幹辦一百多。除了幾個民怨較大的被高雲就地處置以外,其餘的仍歸原職。
高雲又任命孫斌為師爺,總理縣衙內務,複查以往卷宗,發現疑案冤案即刻重審;任命張飛為兵長,整頓縣衙駐守兵士。
按說這整訓兵馬的活兒應該是高順更合適,但這些縣衙裏的守卒跟其他兵卒不同。因為長年沒人管束,大多都變成了遊手好閑的兵痞。高雲覺得要改變他們這種習氣,首先需要的不是高順的嚴格,而是張飛的震懾和威嚴。
把這些事安排好之後,高雲便發出了他上任的第一道榜文,宣布:“即日開倉放糧,逎縣轄內按照人口,不分男女老幼,每口人可領細糧半斛、粗糧一斛、錢五十文。另外號令全縣,正月十五以前,不許任何地主鋪東逼討錢租糧租,違令者一經發現,按照所討錢糧處以十倍處罰”。
這榜文一張貼出去,整個逎縣可就轟動了,遠近鄉民紛紛走上街頭,互相傳播,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各自拿著糧包,興高采烈的往縣衙領取救濟錢糧。
逎縣共有人口一萬八千多人,按照高雲的告示,總共要發放粗細糧食兩萬七千多斛,也就是七十多萬斤,還要發放近一百萬錢。
既然要招兵買馬,高雲不可能不知道錢糧的重要,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這次高雲還真沒有什麼別的目的,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讓這些勞苦大眾過一個舒心的春節。他覺得這是他身為一縣父母官所應盡的義務。
雖然高雲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些逎縣百姓可就不這麼想了,對他們來說,這是破天荒的,是天大的恩惠,是他們祖祖輩輩所沒有享受過的。
這意味著他們這個春節可以不用為躲避債主而東躲西藏、不用為大年夜裏沒米下鍋而發愁,甚至他們可以奢望在新年裏為他們家裏的小姑娘扯上一尺花布、為他們年幼的兒子買上一雙嶄新的虎頭鞋。
這些都是他們每一年都曾經盼望,卻每一年都沒有實現的。眼看年關將近,他們早已經在心裏抹殺了這些念頭。卻沒想到這個剛上任的縣令,卻讓他們在臨近絕望的邊緣,突然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這怎麼能不讓他們感恩戴德呢。
這些百姓領完了錢糧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聚集在縣衙門口,他們要當麵感謝高雲這個新縣令。
“我們要見高大人!我們要見大老爺!”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童齔一齊在門口呼喊。
高雲正在縣衙裏翻看卷宗,跟孫斌商討錢糧配項,突然聽到門外喊聲震天,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急忙奔出縣衙。
“高大人!”一些認識高雲的人當先跪倒磕頭,後麵那些不認識的也隨即跟著跪下,“叩謝高大人,謝謝高大人大恩大德!”
看到這一幕,高雲的眼睛濕潤了,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心酸。他想不到自己這點小小的恩惠,竟然會讓這些百姓感恩成這樣,可想而知,這些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水深火熱了。
“鄉親們,快起來,都起來吧,我高雲一個後生晚輩,不敢受鄉親們這樣的大禮。我今天在這裏向大家保證,從今年開始,隻要是我高雲做縣令,每年臘月二十,那就是開倉放賑的日子!”
高雲說話的語調鏗鏘高亢,更像是在宣誓,想想這個吃人的世道,他的心裏滿是悲憤。
聽了高雲這些話,百姓們更感動了,甚至有很多人當場痛哭流涕,高雲好說歹說才算把他們勸走。
身後的孫斌、關羽、張飛還有那些幹辦衙役,見了這種情景都驚歎不已。他們從來沒見到過一個縣令能受到這樣的擁戴,同時在他們也因為自己是高雲的屬下而產生了自豪感。
高雲的名聲從此算是立下了,在逎縣百姓的心裏,高雲就是他們的青天,是來救他們脫離苦難的菩薩。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震撼中的時候,孫斌已經再想另外一件事了。回到縣衙大堂,孫斌對高雲說道:“主公,看今天這情形,逎縣百姓對主公都已經是感恩戴德,屬下以為,這是主公招募兵士的絕佳時機,不知道主公作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