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年,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維斯曾在其建築手冊裏描述了一種起重機械。
這種機械有一根桅杆,杆頂裝有由兩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由牽索固定桅杆的位置,用絞盤拉動通過滑輪的纜索,以吊起重物。
有些起重機械可用兩根桅杆,構成人字形,把吊起物橫向移動,但幅度很小,因此操作也十分吃力。也有古籍宣稱,這種起重機是公元前3世紀由阿基米德發明的。
古埃及和古羅馬人按照這樣的原理發展了很多種起重機的雛形。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當屬踏輪起重機。
踏輪起重機是用踏輪替代絞盤,利用人在巨大的輪子中踩踏以轉動踏輪,而帶動整個的機械。
據稱,絞盤拉動的起重機可以吊起3000公斤的重物,而踏輪式的起重機將重量翻倍,可吊起6000公斤重物。古埃及和古羅馬人利用這些原始的起重機建起了龐大的城垣。
不過在西羅馬帝國滅亡時,羅馬人關於起重機的智慧也告一段落了。直到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踏輪起重機被再次大規模引入西歐。
據文獻所記載,中世紀踏輪起重機最早出現在法國,並被用於港口的貨物搬運,時間大約是公元1244年。這一時期的起重機,主要構件都是木質結構。
到了15世紀,意大利發明了轉臂式起重機,解決了原始起重機比較費力的問題。
這種起重機有根傾斜的懸臂,臂頂裝有滑輪組,既可升降又可旋轉。不過直到18世紀,人類所使用的各種起重機械還都是以人力、畜力為動力的,在起重量、使用範圍和工作效率上很有限。
而達芬奇的這個起重機,就是在旋臂式起重機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
“這...”從始至終的臉上露出些許為難,“您有工具嗎?就是那種切割木材的工具。”
“這個你不用擔心,各種零件我都會幫你解決,你隻要負責組裝就好了,組裝好這個機器,我會給你五點軍功。”達芬奇說。
從始至終恍然,隨後一拍胸膛,“沒問題!交給我就好了!”
“你要怎麼製作零件?”南笙在一側好奇的問道。
隻見達芬奇沒有言語,隻是默默的走到了木堆旁邊,摸了摸那幾根木頭,他這段時間也不是隻在玩木頭,也是有耗費時間去普羅米修斯係統裏學習的,至少水分子他是可以拚的。
他的手上閃起淡淡的光輝,逐漸接觸了這幾根木頭,在他眼前的UI投影中,出現了這木頭的形狀,他點開二級界麵,就出現了這木頭的分子組成,木頭裏的成分還是很多的。
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纖維素。另外還含有澱粉、蛋白質、水分及礦質離子和一些稀有元素。
具體一點的,就是有脂肪族化合物,包括脂肪醇、還有以其甘油酯形式存在的脂肪酸。
用燒堿水解後就可以生成高碳數脂肪酸的鈉鹽(鈉肥皂,即普通肥皂)和甘油,門捷列夫製作硝酸甘油炸藥用的甘油就是從這些植物中提取的。
還有糖類(包括澱粉)和果膠質等,主要存在於薄壁細胞中;萜類化合物,包括揮發油類和樹脂酸類,如鬆脂,主要存在於樹脂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