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卦傳》告訴我們《易經》使用隱語,其要點如下:
1。謎底是一個,而謎麵可以多個。《係辭傳》說:“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就是這個道理。例如:“乾”是謎麵,《說卦傳》說:“乾為天,為園,為君,為父,為玉,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天、闤、君、父等都是同乾相似的謎麵。這許多謎麵和謎底之間,都有某些類似的地方。
同樣,《說卦傳》說:“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地、母、布、釜等都是同坤相似的謎麵。
謎麵可以有若幹個,究竟謎底是什麼?這就有以下《易經》使用隱語的另一個要點。
2。《易經》隻提供謎麵,而不揭示謎底。《說卦傳》遵守這條原則,始終隱藏謎底。
《易經》以殷周鼎革為主題。忌諱明言,所以使用隱語。人間以男女為奴婢,猶如天上以日月為奴婢,川流不息,服役不休。日月象征弓矢。因此,乾坤既象征天地U月,又象征奴婢弓矢。《說卦傳》中,乾為天以至為木果,都是箭的隱語,象征奴。坤為地以至“其於地也,為黑”,都是弓的隱語,象征婢。所舉弓的象征,比較難於理解,需要作些說明。布、均都指弓的發布箭支。釜者,金父也。弓發命,故似父,箭(金)受命,故似子。弓製箭而不發,故為吝嗇。似有權柄,故為柄。陷阱內設弩機,故其地為黑。弓內有箭,故為子母牛,為大輿,文和眾皆指弓中有箭。
3。對於八卦的隱語,《說卦傳》隱其多半,顯其少半。八卦中包含天幹十日,天幹中又包含陰陽五行。《易傳》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為其謎麵。《說卦傳》以隱語解釋隱語,隻揭示了坎、離二卦的謎底。所說乾為天,而實為陽(或陰陽,即地下的太陰),所說坤為地,而實為陰。所說震為雷,而實為木。所說艮為山,而實為土。所說兌為澤,而實為金。所說巽為木,而實為包含五行的萬物的種子。木觸電則有雷,故以雷釋木。積土成山,故以山釋土。金能生水,故以澤釋兌。穀物屬木,故以木釋巽。對於八卦,如果不顯示一兩個卦的謎底,就難於使人知道八卦中包含有陰陽五行思想了。
八卦相配,成為四對。帛書取正對卦,不取反對卦,因各對象征奴婢,奴與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並非敵我關係。帛書八經卦所組成的四對卦,又可象征弓矢。艮為弓,兌為矢。坎為弓,離為矢。巽為弓,震為矢。弓與矢雖相反,而實相成。帛書八經卦所組成的四對卦,與《說卦傳》下麵的一段話,可以互相印證: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地為乾、坤,乾上坤下為否卦山澤為艮、兌,艮上兌下為損卦雷風為震、巽,震上巽下為恒卦水火為坎、離,坎上離下為既濟卦以上四對卦的順序,當以帛書為準。其所表達的思想為陰陽五行,就是在陰陽(日人地下)的時候,月的運行規律為三易、簡易(連山)、變易(歸藏)、不易(周易)。
乾坤成否,表示陰陽,是日無光。艮、兌為損,即月之下弦,月由明人晦。坎、離為既濟,水在火上為月晦。震、巽為恒,即月之上弦,月又複蘇。坎為習坎,弓在陷阱,有箭不發以待時,箭則“居易以俟命”,故雲“水火不相射”。
陰陽五行思想是以天象影射人事。既是陰陽,又是月晦,日月無光,上下昏暗,此時必有持弓箭者出,“武人為於大君”。(履卦六三)人類社會出現的這類威侮五行(五路)的武人,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不為湯、武,便成盜蹠。
卦有卦畫,一卦六畫,謂之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
《文言傳》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彖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辭。《象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爻象。以下分別作一些說明:
《文言傳》對坤卦****的解釋是:“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這裏所說的就是變革風暴到來之際的形勢。天變而日無光,地化而月無光。天地閉指日落,賢人隱指月晦。草木蕃指天造草昧,潛伏著叛亡者。時機未至,宜於藏弓。及至時機到來,便脫穎而出。坤卦是地道卦,****的月象為月晦。月晦無光,不宜於射,故須謹於待時。
《文言傳》用隱語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左傳(襄公九年)》魯穆萎用以解釋隨卦的卦辭。《易經》以月象表示射德,元亨為上弦,弓滿則射,利為下弦,貞為月晦,射箭中正,射者必須有仁、義、禮、信四德。
《文言傳》解釋乾卦上九,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又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彖傳》解釋卦辭,就卦辭所提出卦的中心思想加以闡明,間或也解釋卦名。下麵舉兩個例子:
(震下坎上)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解說)卦辭中的元亨利貞,已見乾卦。但是乾卦講的是一般的射道,屯卦講的卻是特殊的射道。屯通鈍或豚,是地的隱語。地下設置弩機,如同建侯以待敵。彖辭首先指出弩機的特點。剛(箭)柔(弓)始交而難生。難者指箭受製於弓而不能發,箭難而弓易,箭隻有居易以俟命。“動乎險中”既言卦象,又言卦義。震為動,坎為險。平時不動,動則射而必中。弓既張滿,則箭發如雷,下落如雨。陷阱是天生地設的“草昧”。
再以師卦為例:
(坎下坤上)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
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解說)彖辭首先解釋卦名。其次,就卦體、卦象闡明卦義。第二爻為剛中,與五相應,卦體表明善射。坎為險,坤為順,卦象表明射手的勇敢善戰。
《象傳》解釋爻象者,隨爻闡明意蘊。其解釋卦象者,多由卦象引申出倫理道德思想。例如:乾卦象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師卦象“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地中有水是隱語,水為險,險指陷阱,其中有箭。
彖、象兩個字表示陰陽。彖字本意是豕,豕為地之隱語,地為陰物。象是南方的動物,故以之象征**。**表示物象,陰物表示物體。因此,《象傳》解釋卦象和爻象,《彖傳》解釋卦象中所包含的實體。
《係辭傳》是《易經》的通論,由許多闡明《易》理的記錄綴合而成。由於編簡脫落,更顯得內容龐雜,需要整理。自從馬王堆帛書出土,我們約略可以看出《係辭傳》的原貌。
有人說《易經》是一部史書?易經真的是史書嗎?易經被列為群經之首?史書最早隸屬於經。自從晉代創立四部分類法後,史部才獨立於經部之外。其後隋代王通更以史統經,提出了三經皆史之說。他說:“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製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舂秋》也,邪正之跡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於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文中子?王道篇》)他隻說到《書》、《詩》、《春秋》三經,其對《易經》的看法如何,無從得知。
到了宋代,程頤提出了九經皆史之說,謂“九經,天下之史也”(《二程語錄》卷十六)。其所持理由,雖不可知,但九經之中,不會沒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