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上元節(四)(1 / 2)

坐著馬車,回到客棧的門口,周鈞下了車,向範公道了別。

看著馬車沿著街坊遠去,周鈞返身回了客房,看見畫月在案台前,正津津有味讀著毛順大師的那本《匠鴻經》。

周鈞擦了擦臉,又脫下外衣,走到案邊,借著一旁的火爐烤了烤手,開口問道:“此書如何?”

畫月開心的踢著腳說道:“匠作書,我也瞧過不少,卻從未見過如此絕妙的設計和天才的想法。”

說完,畫月翻開一頁,指著上麵的圖畫,朝周鈞問道:“這就是大唐陶瓷器的做法?”

周鈞依言看去,隻見書中關於陶瓷的做法,有兩幅畫,一幅畫上是一個燒模的窯爐,另一幅畫上則有著搗臼和水磨等物。

周鈞仔細朝第一幅畫看下去,書中記載的是陶器與瓷器的做法和介紹。

其中,陶器成品的製作,匠鴻經以唐三彩為例,詳細解釋了這種陶器的選材、燒製、上彩、再燒等等工序,並在文章末尾寫著,唐三彩一類的陶器乃是低溫燒製,故而釉料要求不高,上釉也相對簡單。

但是,類似唐三彩一類的陶器,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用過一段時間就會掉釉,實用性並不高。

接著,匠鴻經又著重介紹了瓷器。

比起釉上彩的易脫落和不穩定,書中主要講解了釉下彩的做法。

所謂釉下彩,是指將釉料在瓷器坯體上直接施彩,然後入窯,在高溫中與瓷器一次燒成的品種。

它的優點在於不易磨損、永不褪色、光滑平整、操作簡單。

但是,釉下彩瓷有兩個最大的難點,一個是彩釉,另一個是瓷土。

先說彩釉。

書中記載,唐朝當下最常見的彩釉原料,便是西域青(鈷素土)、釉裏紅(氧化銅)和豆青(氧化鐵)。

釉裏紅和豆青,這兩種顏色的彩釉,因為雜質和成分的關係,常常會出現爆斑、浮鏽等問題,所以很少使用。

而西域青(鈷素土)產自天山附近的露天礦,雜質低、純度高、附色好,所以,唐朝當下最多製造的便是西域青瓷器,又稱青花瓷。

與宋明時期的青花瓷不同,唐朝中原地區的青花瓷,青料中往往帶著結晶斑,很難固色,胎質粗鬆,燒結度較差,這主要和釉料中的雜質有關。

但唐朝缺少釉料去雜的手段,所以純度較高的西域青(鈷素土),就成了唐朝青花瓷釉料的唯一選擇。

說完了釉料,再說瓷土。

書中說道,上好的青花瓷,釉料必須用西域青,瓷土也有講究,耀州、榆州、鞏縣、曲陽、壽州、洪州、嶽陽、邛崍,這些地區采集的瓷土是上等品,其它地方基本不作考慮。

匠鴻經寫到這裏,在旁邊的空白處,有一行毛順大師新加上去的小字。

大意便是,他曾經走訪了這些地區的瓷土礦,發現這裏的土有兩種,一種是硬土,大多為青色,另一種是軟土,大多為白色。二土混合,再加水調製,便成了上品瓷土。

所以,毛順大師懷疑,真正上好的瓷土,應該是兩種質地不同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之後,才產生的。

看到這裏,周鈞一驚,毛順大師的這番話,算是已經隱隱點出了後世瓷土製作的。

《天工開物·陶埏篇》有雲:

真正上好的瓷土,其實是由兩種土按照七三比例混合而成的,其中占七成的是硬土(矽酸鹽類),占三成的是軟土(高嶺土)。

瓷器原料的二元配方法,真正被發現是在五代時期,但一直不被人重視,在宋朝時甚至一度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