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過年,我……不能說“反感”,但的確就走親訪友時,我挺苦手叫人的——就是向長輩問好拜年。
本意絕不是不尊重長者啊,之前也給你們講到了:無論父方還是母方這邊,人丁都挺興旺。雖然不說像建國之前那樣,七大姑八大姨的所謂“大家庭”(兩邊也都沒那麼有錢的旁係),但就算沒辣磨誇張,我也對此感到無措……
中華民族不是挺重視長幼次序嗎?像是家中最年長的一輩倒好辦,拜年幾回就能叫順口,但要是與父母平輩的親戚人丁興旺……
“叫句舅舅舅媽、姨媽姨父統稱一下也就罷了,細致一點的話還得分大小……”我哪有閑工夫去記他們比我爸媽年紀小還是大哦?
這種時候,我就會突然冒出一絲“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念頭,但和中外的文化差異、經濟水平啥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至少在稱呼長輩的時候,甭管父方母方的哥哥弟弟,叫uncle就完事了,他們的姐姐妹妹一律aunt……這多省事啊?”
不過想著:要是真能把叫法從中文轉成英文,估計我是要重新投胎吧?轉國籍這我是幹不出來的,雖然我不至於有憤青思想——見人改國籍就罵ta忘祖,但我的理由很單純,甚至可以說是“幼稚”。
“我都自號鏡水了,改了國籍,還頂著老祖宗的古號,這種想想都臉上無光、害臊的事情,我做不出來……”
而就算不改國籍,像我預想的那樣,研究生希望出國讀,那……像是嚶國法國美麗國,哪裏沒有唐人街嗎?我也不是忘本忘母語的人。曾經在學校語文兩次年級第一的人,長大連中文都不記得怎麼講?那我分分鍾切腹好了。
想到這,我有些明白我那些弟弟妹妹,也不喜歡向長輩問好的原因了——尤其是在過年家裏人紮堆的時候。但……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懂得“喜歡與否是一碼事,應不應該這麼做又是一碼事。”
網上有句話不是這麼說的嗎:“隨著年齡增長,心智不斷成熟,離社會也越來越近,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活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乍一聽會覺得挺有哲理,但細想一下……
然並卵嘛,現象你是闡明了,裝波高深智慧的學者的願望也達成了,然後呢?
解決方案呢?
沒有你在配鑰匙呢?
配幾把?
純理想主義是絕對與現實社會相背離的,無論從那個時代出發都是一樣。我們老祖宗說的“中庸之道”意義在哪?有人會理解為“圓滑世故”、“八麵玲瓏”,“識時務者為俊傑”也因為經常被電視劇、電影中的反派拿來做台詞,所以很多人下意識認為,這是個貶義詞。
但……個人總要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而不是環境去遷就你,隻是你可以從一個相對舒服的角度切入進來……
“隻要你不嫌花的時間長,一路上坑坑窪窪更多?”
得,似乎又轉回到那位寒山寺大師講的未來場麵了?我想著自己都有點樂。
大概來回一刻鍾不到,該來的還是要來……我的確可以回去晃悠一下,但也不能跑太遠啊,畢竟我對於路感也不算很強,大年初一拜年迷路……聽著就讓人笑噴,而且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我那些伯伯叔叔、大小姑媽又不是洪水猛獸?就這讓我餓一餐……不至於不至於。
而且關於男方我爸平輩、老一輩的名字……正好吼,和你們嘮叨了這麼久,家裏人的名字居然還沒介紹全……我說這是故意的你們信嗎?
趁著過年親人聚在一起,我把名字都捋一遍,這多方便直觀啊?
老一輩的名字都起得挺樸實……這說法按我們90,甚至蛋蛋後來看,都是“委婉”了,直白一點就是有點土……章火根,邱寶珍,陶金龍,謝孝蓮,對吧?一聽就是老·老一輩人的名字了——傳統的同時也寄寓著對他們品行、人生旅程的美好祝願。
70、80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或者有人的父母出生在這之前,但他們的父母(爺爺輩)剛從新中國很艱難的時期中渡過——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所以至少從我家來看,爺爺奶奶希望後輩能盡早懂得勤勞努力的意義。
於是給老爸取名章曰辛,姑姑是章辛鈺。而說起老爸的名字,也有一段好玩的故事。
我剛才故意沒有注音,你們老實交代,有多少人把曰(yue)下意識在心裏念成了日(ri)?
這就是老爸學生時代最尷尬的問題——被叫錯名字,但偏偏被叫錯的次數多了之後,你也明白:大概率是有人叫你,而你……
下意識地想扭頭確認,但心裏可能有股氣:同學在一起念書也有些時日了,肯定解釋過讀音了啊。雖然把這當成綽號來定義的話,也沒有什麼侮辱的性質,但多多少少會不爽吧?
工作上?那倒反而少有叫錯的時候。一方麵是工作嘛,拿人名開玩笑不太好,何況在交接任務的時候,發現查無此人,這不是挺嚴重的問題嗎?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