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喜歡k歌,但自打分科開始的這一年多(包括直到高考的未來這小半年),我不僅假期少了去KTV練歌的次數(之前我真的無聊的時候還會自己開個小包唱兩個小時……),連日常聽新歌學新歌的興致都減了很多。這大概也是我下決心(提高成績)的一種體現?
嗯,雖然現在回頭一想,至少就分數論,提升不大,加上沒能及時跟上樂壇的節奏……這不典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不過這估計是我高考之前,最後一次吼兩嗓子了——唱歌的確能舒緩我當即的情緒,而動詞說是用“吼”,我的性格,嗓音特點在那,叫我唱汪峰的、伍佰的歌……我腦補一下,估計自己那麵部表情,一幫好友得笑得前仰後合。
之前,我喜歡唱歌多少帶有唱歌本身(聲樂基礎)之外的目的性。周傑倫和方文山的組合,讓我見識、感受到了旋律、節奏的回環婉轉,歌詞半白話也不會顯得生硬或是做作,反而是我對“語文”產生興趣的第二把鑰匙。(第一把當然是肖大大的為人本身了)
然後聽了玉先生的戲腔,著道至今……戲曲元素本就是國風的體現,穿透力比填詞的雕琢來得更直接、濃烈,何況兩邊成品的詞,如果不是吹毛求疵得看,都很美,搭配伴奏都讓人享受,何必一定分個高低呢?各自找最優點品味,豈不是雙倍快樂?
到了當年QQ音樂三巨頭霸榜的一段時期,我也開始不止浮於歌曲表層的美感享受……不是說前麵兩位大拿的作品不夠優秀,而是我自己年輕,沒有——或是隱約臆想摸到了歌詞故事的門檻,但我底蘊不足,沒法與意境產生共鳴。
許嵩及時出現,幫了我這一把。
古風和現代風格的畫麵感,他都能勾勒出來,而且並不是詞藻華麗堆砌出來的,就給了我,配合自己“鏡水”的意願,沉靜下來,琢磨自己的文筆的信心和耐心。
所以……也許是我在某一天意識到:我喜歡唱歌和語文成績斐然有一定關聯,心思還比較純粹、不願去多想複雜東西的我,就把唱歌和語文兩手抓了——相互補足,一起進步,良性循環後的較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是深信不疑的。初中很長一段時間的每周一篇練筆交到肖老師那裏,不是喜歡誰會堅持?
但事物多少都會有聯係,歌曲本身就是旋律(音樂)的填詞的結合——隻要不是純音樂,有文字那就能與文學挨邊,我的作文願意寫得細致,培養著自己的心思也更細膩易感,但……
我從高一開始,就斷了練筆的習慣。
而高中後期開始,青春期沒過去……種種事情積壓在一起——我前期又是要麼庸人自擾,要麼潛意識逃避,思維雜亂,判斷出偏差是遲早的事,喜歡“回頭”,那麼質問自己也是尋常不過的事情。
“我……喜歡一門學科的根源是什麼?”
要麼喜歡任課老師的本尊,初高中相比較之下,英語的滑坡、不夠穩定就是典型的例子;要麼找課外與之相關的東西,就像唱歌和語文,半白話也可以從文言文那裏尋找依據嘛,一些長串的、富有韻律的句子,框架就能借鑒到作文上麵……
但說穿了,這都是愛屋及烏。
“為什麼……就不能是學科本身的特質,讓我有了興趣堅持呢?”
“馬上就要大學了,話說我都沒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讀什麼專業。”既然我高中不算頂尖的那一批學生,到時選擇,自由度當然就不高了。“愛屋及烏”的判定——哪怕隻是在我腦海裏一閃,都被“我”下意識地伸手抓到,這就很可怕了……
尤其一直以來,對於自己語文的信心有了動搖,這在我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好借此機會——一段時間不去,甚至不想唱k,證明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學科,不是被對於唱歌的熱情帶起來的。我少了外界的助力,語文還是能學好……
所以說嘛,有些時候我給別人的印象是沉穩冷靜,但在內心深處,思考某些問題的時候,“軸”一下,其實就會顯得很幼稚,不但做了無用功,有時還會影響其他方麵、其他人。
“下決心”,如果本身就有誤差,原地打轉懷疑自己,說的大概就是當下的我了……隻不過,我還沒認清形勢,“當局者迷”罷了。
慶幸的是我喜歡歸喜歡,但絕不是追星,一年半載偶然聽說某某歌手出了新歌發了新專輯,心裏像貓爪撓似的——又添一重阻礙學習的路障。過年少了遊戲的誘惑,唱k的內部奪冠也算小小地滿足了精神層麵的愉悅,高三最後一個假期(不算畢業後的大長暑假),我也就算能不留遺憾地跑向衝刺段了……
總覺得話說得太佛係了,字麵上有“不留遺憾”、“衝刺”都提不起熱血的勁兒。
今年整個家族過年的氣氛淡化了不少,顯得有、微妙。我之前的下決心,一碼歸一碼,作業晚上來肝就行,好歹沒缺席剩下的基本活動。而範磊因為同樣是初三衝刺,加上他母親、我舅媽大年初三之後有加班排班,範磊也不是初中之前的孩子,天真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