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大學生活能豐富到讓人頭疼?大意了…(1 / 2)

“這個月的後半段,還有十月假期結束的一開始,攏共有兩件學院的事情需要班裏人共同處理……”

快到9月中旬的一天晚自習,副班把我們四個代理班長叫到走廊裏,開門見山。

“我是收到瞿老師的消息,副班專門有一個群接學院大事的通知……不過下午說的兩件事,你們的參與度應該都挺高,瞿老師應該也發到年級群裏了,你們有看到嗎?”

四人點頭……話說不管真假,現在也不太可能誠實到憨憨搖頭吧?無語之後肯定等來的是一頓說教:“好歹是代理班長,有了職務就應該擔起一些責任……”雲雲。

啊,上述隻是我心裏自說自話,我也是真的看到群裏的消息。

“秋季運動會,還有詩歌朗誦比賽。”課餘生活確實很豐富哈。

想想高中生活的流程,秋高氣爽的國慶前後,確實是舉辦運動會的日子。而詩朗誦的話……

“不僅是學院內部的比賽,還有校級比賽。”

喔,那是說學院內部先比,決出個第一名,然後那個班作為代表隊,再去參加校級比賽——一般的思路都會這麼想吧?

然後在我隨口確認的時候,副班居然搖頭了……

“雖然比賽的名號都是‘繼中華經典,承誦讀之風’,但參賽隊伍的組成,兩頭並不是一邊的。”

這在同一天晚上,下晚自習緊接著社團開小會——主持團集中說明第一次活動,我就釋然了。

原來各學院的主持團是有代表學院參加朗誦比賽的任務啊……

“可為啥一開始就要新生上陣?”不擔心新生怯場的問題嗎?

我沒有直接問出來,倒是蘆夏恬試探性地舉手疑問。

“emm……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約定俗成,大二的學長學姐參賽也沒啥不妥的地方。”

但分數不會給得很高,“繼中華經典,承誦讀之風”,其實這題目就已經在考驗參賽隊伍的實力了:不是說原創不好,但在時間緊張的局麵下,你很難說既是原創,文筆出彩,還得排練得當——多重因素疊加才能讓評審團覺得眼前一亮,然後……

你還要“等級”壓製?老師不該照顧新手一下?

“而且……我先說這不是提前講喪氣話潑涼水啊,但像是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他們對類似口播的訓練,不是其他學院的人用天賦就能輕易追上的。”

應該說“天賦別人也有”,這就挺像網上的說法:“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

“我們參加的目的主要是鍛煉新人,名次其實都無所謂,所以也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負擔。”部長這麼說道。

“被我們選中參賽的學弟學妹們,主要意義其實是積累一下經驗值,然後在學院內的朗誦比賽中,能帶領班級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這樣,學院也不會太責怪我們沒有教好你們。”

好家夥,先校級再學院,這種順序我是真沒想到。

選定的稿子……可以說是常規到不能再常規了,《少年中國說》總夠經典了吧?但就挺擔心這麼中庸的選擇,到時萬一跟其他學院撞車了咋辦?

每人上台,自由選讀一段文稿,由學長學姐評定優劣,決出四人參賽,我是其中之一。

然後次日,內部消息傳得還挺快——這“內部”說的大二的相關部長們。

新媒體部肯定要關注校級朗誦比賽的參賽情況啊,結果得知我是隊員之一……

“唷西,應化1502的朗誦比賽也交給你安排了……正好你也是班長,同學們比較信服你,這項活動就不會出什麼差池。”

認真的嗎?當然這話隻是心裏吐槽一下,雖然副班平時對待我們沒什麼架子,但那是他的態度——比較寬鬆的態度,反過來,我們不能從根本上輕慢、嬉皮笑臉地應對他交托的工作。

“如果上升到類比社會中,上下級的工作關係,那麼可能我這次任務完成得好,相當於多了一份功績,在下次評優的時候……”

嘛,之前也說過,我想事情(考慮問題)容易想多,但我本身不是那種純粹的利己主義者。如果借此機會,給我在國慶之後的班委確定的會議上加一個砝碼,我是樂意的。

“先走一步看看吧。”

上學期的班級活動,組織起來還挺容易的。主要是大家的課餘生活都還沒有完全固定、忙碌起來,這時就不參加集體活動(不合群),今後更難受的肯定是孤兒——現在借口不多嘛。

雙周的周四,上午沒課,群裏通知一下,10點到化工樓附近的小廣場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