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能源,信托……總之都跟錢沾邊是吧(1 / 2)

除了不可再生能源,我們也有水力、風力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聽上去挺高大上的,理論上也的確如此……但實際運用就不盡人意了。

人口增長,需要的能源也是逐年增多,並沒有其中一條曲線是走下坡路的——這種圖,傳統能源走下坡路,我們反而會高興。而看標出比例分布的餅狀圖則更加直觀明了:石油還是占大頭,有30%多,第二是煤,第三天然氣……

生物燃料(沼氣、脂肪等)的比重都比核能來得重,而我們從初中初中化學最早學的化合反應:

2H2(g)+O2(g)→2H2O(l),我們那時腦內的概念就倆字,“牛逼”。完全無汙染的清潔能源,可再生,燃燒熱值還高,理論上的完美能源。

當然,就是不專業學化學的人都知道,氫氣密度很小,儲氣需要高壓,而且在元素周期表排首位,性質極其活潑,“一點就炸”來形容很貼切……這種安全係數不高的能源,以利潤為目的的情況下,性價比不高,利用率很低。

隨後又拿了一張原油的國際價格的變化曲線,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峰(雖然09年就是斷崖式下跌),不過這圖劃了兩條曲線:“Normalprice”和“Realprice”。會發現在靠近千禧年和更後麵的年份,兩條曲線越來越貼近了,計價貨幣是美元。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還真的不得不佩服老美這個b,雖然意識形態背道而馳,但當初他們玩老牌資本主義是真的6,判斷準確,而且敢於出手:先是布雷頓森林會議,把美元和黃金掛鉤,把世界貨幣體係的主導權握在手裏;舒服地過了幾十年,但這個“舒服”不表示“死於安樂”的那個安逸……

1973年,中東戰爭引發能源危機——前麵的餅狀圖不是說了嗎?石油依然是世界利用最多的能源資源,而中東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像華夏、蘇聯,石油也豐富,但不是軟柿子,老美眼饞也沒用,隻好把鐮刀揮向中東地區。

“先是黃金,再到石油,的確有狂妄的資本啊……”

當然,這不是政治課,老師也不會講我想的那些。後續講的是大氣汙染的來源:樹木製氧,而伐木燃燒的話,這等於此消彼長,加速溫室效應,何況還有森林火災這種自然災害。相比這些,油氣燃燒的大氣汙染反而更小,這更說明植樹造林、防治霧霾的重要性。

“綠色化學”,就要說到太陽能和氫能源,別把光汙染和光伏混為一談。圖中老師給了三個圓圈:太陽能、電能、化學能。兩種途徑為人所用,分兩個步驟的是光伏發電——電化學;跳過中間步驟的光化反應有人為的也有生化作用,基本形式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但這樣說“太陽能直接轉為化學能”,隻能說是“其過程中沒有人為供電”,光合作用的光化反應,在植物體內還是有生物電的嘛。

然後,人為的離解水,又生出了氫燃料。氫氣本身密度小,難儲存、成本高是一方麵,但相應也有優勢啊——單位體積裏能存更多氫燃料,所以……是吧?高成本的東西,得用在高大上的地方才行啊。

航天科技、氫燃料汽車……嗯,要麼是接觸不到的,要麼是國內沒有的,至少平民百姓大街小巷中見不到的。

工業製氫的話主要是用天然氣,因為甲烷作為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碳對氫的比例是最大的。但其中這兩個反應式:甲烷和水蒸氣,高溫隔氧生成一氧化碳和氫氣,就甲烷與氫氣的配比,算很劃得來的。

但有毒氣體混雜啊,而且一氧化碳的密度還比空氣略小,同樣無法分離,還得把CO和水蒸氣高溫下可逆反應,還能製一部分氫氣,二氧化碳沉降,但雜質還是沒排幹淨啊,而且耗能巨大,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純綠色環保的,利用太陽能分解水,話題就轉到Semiductorphotocatalysts——光觸媒半導體材料了。

化學一大迷人的東西,就是催化劑。教材裏給我們講了鈦**(二氧化鈦)的最佳不透明性——包括有色光譜的圖示和波長吸收的原理。而既然牽涉到半導體,老師也把多種半導體的Bandgap(能帶間隙)列出來。

銅鋅錫硫基的太陽電池、黃錫礦中的原子構成、X射線衍射圖、能譜分析……這東西我是事後百度查的,課上直接整不會了,正襟危坐不敢動。

好在這算是後半程了,上下眼皮來不及打架,課就上完了,也就預示著我們在港理工的學習就結束了。今天並沒有之前的理論後的參觀實驗室環節——講的都是那些前沿高大上的東西,那就是有實驗室,也是配置了高新技術的設備儀器,給我們隻是看?意義不大。

所以我們這次挺早放學的,自由在學校裏遛達——反正占地麵積也不大,隻要不是跑進樓裏把自己繞暈就行,還有別忘了回文康食堂吃飯。遛達進了其他食堂,人家也不買你的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