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第四期:《荏苒》(1 / 2)

說實話,我是嚴重失算了一步。第三期的《元素》卡的時間點挺微妙的——是我們化工學院大四前輩畢業晚會的不久後,很難讓我不去聯想到祝福學長學姐們的說辭。然後沒想到第四期也是跟畢業季相關,不如說程度反倒更深了些……所以我構思得也挺麻爪的。

不過比起上一期的主題“侶行”,這次的“荏苒”一聽就比“侶行”更感性、更虛,可寫可延伸的旁支,可聊的話題也更多,我之前好像也有說過:我寫文章一貫也不是擠牙膏慢吞吞的那種風格,隻要寫順了,而且有點時間限製,像是前三期《元素》我寫的序詩,構思、初稿、改動、完成,每篇的最遲完稿時間也都不超過半天,剛才跟張副部說的“最快今晚交稿”,還是給自己留一些餘地的……下午還是我跟磊子他們的開黑時間嘛,不方不方。

“荏苒”,時光荏苒,大學四年,在學習上的努力、同學之間的歡聲笑語、期間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嚐過酸甜苦辣……能拓展的話題的確會多一些。我也想換個行文思路——既然這年暑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四學生本科畢業,大多數學生無法繼續留在江南,那麼作為晚輩的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成年狀態下的、更為明顯的各奔東西,心有什麼感觸?我兩眼一閉,細想一下,是挺順當地起了詩名《白駒過隙》,有點代入感地邊創作邊修改……

“曲水流觴,再別江南”,既是說我們大一學生,暑假之後會再回來,也是說大四畢業的前輩,有機會總是會回來看看的——熟悉的人和事、大同中的小異……那時無論他們自身,還是那些“小異”引發的感慨,都是個人記憶中寶貴的財富。我也是希望自己有前輩“相似的不同”,那樣也會有觸動……

“長歌婉轉,是堪比折柳的一曲長亭;菡萏初綻,是四年如故的一池江南。”折柳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說的都是那種意向;菡萏指明了季節,江南也是點出了地點。

“時光荏苒,不負青春。”中間一句,隱隱有緩衝上麵同學分別感傷的意思,畢竟是學院的官媒上發的序詩嘛,整體不好寫得很消極,所以第一段結尾也是奠定情感偏積極的基調:“花草樹木,一枯一葳蕤。朋輩儕友,曲終人不散。”

詩稿發到官媒,等同於代表學院的聲音,學校裏其他十來個學院的師生、他們的網媒社團的部員也會觀摩,探討學習(副班之前就在我們開例會的時候,請其他學院的網媒社交流學習過),那觀眾就代表著學校。單論這點來說,我得捧捧我自己的大學嘛。

“江南好,便是止於至善的修學之風,篤學尚行的信念,鐫刻在每個江南人的心間。”好大學那是品行匡正的地方,回過頭去看總會覺得不舍的。而在內你接觸到的各式各樣的人、四季變換的風景……也是讓你的情感留駐的原因。“曲水流觴的秀麗,細雨纏綿的柔情,習慣了相處,總歸要習慣別離……”

“再話重逢之際,你們也會有‘風景舊曾諳’的慨歎。”其實情感的類別以往都有感受過,隻是程度深淺不一,設想一下:本科畢業,回到老家,跟中學同學再聚,不就跟若幹年後,與自己的大學同學再聚首性質相似嗎?大家會談些什麼呢——“如今勸君進酒,為了莫愁前路的雄心;當回首四年韶華、倦鳥思巢時,再看這熟悉的光景,‘能不憶江南’?”

既然談到“憶”,如果有代入感的話,就會聯想到大家剛進校門的好奇、高興:“年少懷夢,走進江南,初心不改。當你再別母校,也許沒有了橋下的青荇,但小蠡湖上的荷花總在盛夏等待……”

“沒有夕陽下金色的垂柳”,其實這句我是想寫秋冬季節,小蠡湖的“神黿還在湖前鎮守著一片安寧”,但自己審一審,還是覺得不太清晰,但暫時想不到怎樣替換一個更合適的,隻好繼續往下說:“沒有近鄉情怯,沒有物是人非,她的懷抱永遠是溫暖而熟悉。”

“遊子們,你們離開江南,為了奔向更好的錦繡前程。守望在身後的母親不求功成名就,不求衣錦還鄉……”最後一段,還是重新點到不舍、留戀,但放手高飛的祝願,“光陰流轉,不忘始終。今天,你們以江南為傲,明天,江南視你們為榮!”落款是像寫信那樣,破折號後來一句,“贈畢業的學長學姐。”我有時在這方麵又挺細節的,明明看過我們學院官媒,知道閱讀量攏共也不算很多,但還會想到“最後這意思不光指今年畢業的大四學生,還能指以往的前輩……”

是不是再看文章下麵的總閱讀量,能稍(xue)微感受到我有時那一絲絲心酸——考慮那麼多幹啥呢?反正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