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這種偏佛係(懶人)的概念裏,我其實挺認同自己這個觀點的——這其實之前應該向你們提起過的:人的生活一旦養成了一種習慣、規律,想改回來,或是改成另一種新的,其實挺難的。某些時候,某些人,因為性格、境遇……各方麵的因素疊加到一起,他們會覺得“習慣成自然”是件挺可怕的事情,壞習慣那不用說了,但好習慣如果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腳步,懶到葛優癱似的一動不動,那也會落伍——這是他們的理解。而我呢?在習慣的日常中,隻要確實地在生活,不是“睡了吃,吃了拉,拉完接著睡”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平淡中有驚奇出現,這也算是幸福、不斷成長的了……
隻是像在學校裏,我的概念是一、兩個禮拜一個輪轉(畢竟有些課時是兩周一次的),而周末的活動、社團組織的出遊、班裏好友(戀人)的相約……這都是或預定或突然的驚喜,是節奏當中的一抹亮色。而到了假期,因為自由度更高了些,顯得頻率反而加快了——千篇一律的那個“律”似乎縮短成一兩天了,但自我感覺還不算疲倦,在外樂嗬散漫,歡脫夠了,在家也能收收心,看書複習,看番閑聊……這麼說來,好像對家人的交流也沒增加多少?
嗨,所以周末不是給機會了嗎?周六我跟磊子他們說了,鏡水先生峽穀休戰一天,老爸在家,跟他有事沒事多接接茬,在家看看書看看番,新老其實都無所謂,重點在於別讓家裏人(關鍵是爸媽)起疑心——老媽與我在家見麵的時間更多,而老爸則是負責我的經濟來源。我要是成天出門玩樂,有時還不回家吃正餐,兩人一合計,我覺得是挺容易發現蹊蹺的:每次給的錢又不是像在錫市上學那樣,動不動幾千幾千給,但次數不多?如果天天看電影、唱k、在外麵餐廳恰飯……豈不是隔三差五要來討錢?
但實際情況是幾乎每天出去,但平均下來卻是性價比異常地高,而不是用度很高,很難不引起懷疑啊——打籃球?露天的話你回家清清爽爽幹幹淨淨?集合眾人看老師也不是三天兩頭用這個借口說事的,管飯老師作為師長,人數也不多的話,拉住學生在家吃頓便飯還行,但別說現在步入大學,法定成年,懂得幾分人情世故,早在我們初中F6的時候,我就覺得宋姐是在這方麵領先我們一大截的女生,叫她“宋媽”也是有這點考量的嘛……
嘚!這不是重點好吧……我的意思是說,我得益於身邊總有一批優秀的朋友,家庭給我的教育也是向善向好的,那我去看老師,想著多少得帶點小禮物啊,買束花啊買點吃的喝的,氣氛也熱絡一點——撇開禮節感情啥的先不談,那說穿了不還是要花錢的嘛?跟懷疑的點又連上了不是?
唉,所以啊,“度”這個東西是挺讓人哭笑不得的:money給多了?自主權在爸媽那裏,這基本不會發生;但像我那種情況?有情報隱藏明明也挺常見,但他們也有懷疑的可能性……太南了呀。
“有些時候,跟家長表現出乖孩子的一麵,的確有時間上的刻意成分,但你們就算知道個中細節,也得給予yi點理解啊。”挑晚上你們在家的時候看看書,學習的同時,也在側麵降低一些你們家長概念上的,我做“不好事情”的戒心嘛……當然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我是不會犯原則性錯誤的,不然愧對自號鏡水,還是先生——那不就相當於自己罵自己麼?
周日上午,爸媽加小鬼,三人起得都偏早一點,但有我醒來聽客廳、廚房、廁所的動靜,估摸著時間,老媽洗漱、化妝完畢的略早一些,我穿戴整齊。老爸的話,老媽起床的動靜應該也吵醒了他,但由於他屬相的問題,通常夫妻倆都是“工作日他比她起得早,周末他比她更會睡懶覺”,所以我們從我初三那年搬到新家到現在的這幾年,在早晨洗漱的順序上,我們一家三口還是很和諧的,幾乎沒有一人剛進廁所、後腳就有人拍門的情況……
意思就是老爸周末通常都是最後一個洗漱,而且需要人叫醒。是的,哪怕老媽起床的動靜弄醒了老爸,我受老媽的命令,去叫醒老爸,走到他床邊的時候,多數時候都能聽見他的鼾聲——如果是醒了再二次熟睡,那老爸屬豬的確名副其實。
“老爸……老爸。”
“嗯!”
“我和老媽都好了,你可以起了。”
“好,馬上……”
其實先前我“不出門娛樂”的想法,是持續周末兩天的,老爸又習慣睡懶覺(雖然下午如果沒啥事也會午睡到16點……),所以當時老爸說這周周日上午去駕校報名的時候,我還有有點納悶:雖然這夏天下午更熱一點,但上午一家人都睡懶覺的啊,中午去半邊街看爺爺奶奶,下午再到駕校報名,時間不是更寬裕嗎?後麵一問,知道周日下午可能他集團廠裏有事,昨天確定了,那就沒招了,的確上午去辦手續、領書更合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