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內,燈火通明。太宗雙眉緊鎖,端坐於九龍案上。
殿外三人並肩入內,到聖前倏地立定,躬身施禮。
“愛卿免禮!”李世民霍然起身,揮手免禮。
“三位愛卿可知今夜急召所為何事?”
“皇上,渭水之危,臣也已有耳聞,臣願赴戰場,為皇上效犬馬之勞!”房玄齡首先開口,語氣懇切。
“微臣也是!”杜如晦和長孫無忌異口同聲,鏗鏘有力。
“當下頡利可汗二十萬雄兵已直逼渭水北岸,形勢危機,三位愛卿可有破解之法?”
三人相互看了一眼,長孫無忌與杜如晦又一起望向中書令房玄齡,給了個由他來說的表情。
房玄齡心領神會,微微頷首道:“自古以來,正義之師乃有道之國伐無道之君。今突厥裹北方蠻夷十二族,雄兵二十萬,恃勇而來,無端地攻我大唐,既無道,也無義,更是失去民心。“兩國交戰。無道必敗!”皇上新帝即位,國家初成,百廢待興,但隻要皇上詔令天下子民,以有道抗無道,必可保大唐之全。”
杜如晦拱手施禮,接著說道:“方才房大人所言極是,皇上乃有道之君,率有道之師,行有道之事。然而陛下剛剛即位,舉國上下,可用之兵不足五萬,可謂兵微將寡。加上隋帝昏庸無道,十年戰亂,以致民生凋敝,若此時開戰,百姓必遭塗炭,中原漢族恐將岌岌可危!
微臣認為,突厥雖兵臨長安,可卻遲遲未見行動,前日涇陽一戰,想必是刺探我軍虛實,幸好尉遲將軍,驍勇禦敵,不僅斬落千餘首級,還活捉他們先鋒將軍,彰顯了我軍威武之師,大挫敵軍銳氣。據微臣所知,這個阿史德烏沒叕是突厥最擅長的就是刺探軍情。如此看來,頡利可汗目前對我方實力並不知曉,心存疑慮才屯兵於渭水北岸。微臣認為,不出三日,他們必定還會派使者來與我大唐斡旋,以再次刺探軍情,故微臣建議,皇上可以靜製動,用疑兵之計破之!”
太宗聽罷,微微點頭,又問一旁的長孫無忌道:“將軍是什麼想法?”
長孫無忌拱手施禮正聲道:“剛才中書大人和尚書大人對當前局勢分析已十分明了,可微臣認為,當下突厥傾師犯我大唐,有諸多不利之處。一則突厥可汗二十萬眾勞師遠征、橫越秦嶺,必定身心俱疲。二是頡利可汗連年征戰,北方沃野已成焦土,生產荒廢,兵馬糧草供給必定不足;三則突厥大軍雖二十萬餘,但分十二族,且由各族分別統帥。頡利可汗在他剛統一各族,陣腳未穩,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大舉用兵,就已經犯了用兵的大忌,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我大唐將士驍勇善戰,又怎可因敵眾我寡而懼怕開戰,皇上您帝位初成,若不借此良機,以一拳止百拳,恐再難有機會。”
太宗李世民端坐在九龍案上,雙目射出令人複雜難明的神色,臉上表情微頓,將目光再次投向了房、杜二人。見兩人沒有說話,便起身從九龍案上走了下來,走到殿外,頷首遠望渭水方向。
三人立於身後沉默不語、等候旨意。
過了許久,李世民豁然轉身,欣然道:“今日我大唐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倘若這一拳打出,未能傷敵,朕的百姓又將被卷入無情的戰火之中,華夏中原漢族也會葬送於朕之手,黎民百姓將成為亡國之奴!朕也將是千古之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