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科【003】(2 / 2)

總結上麵所說的曆史情況,得到這樣的結論:經過二十年長期的戰爭,一方麵是紅軍(包括東、西兩部分)和非紅軍(像方國珍、張士誠);另一方麵是元朝軍隊,更重要的是各個地方的漢人地主武裝力量。在戰爭過程中這些漢人地主武裝大部分被消滅了。也由於二十年的長期戰爭,各地人口大大減少,土地大量地荒廢。因此一三六八年明太祖建國之後,他就不能不采取一些措施,改變這種情況。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手段的國家,農業生產得不到保證,他就不能維持下去。因此,在明朝初年采取了一係列的辦法:第一,大量地移民。例如移江浙的農民十四萬戶到安徽鳳陽,遷山西的一部分人口到河南、河北、安徽去。移民的數量是很大的,一移就是幾萬家、甚至十幾萬家。遷移的民戶到了新的地方之後,政府分配給他們土地。這些土地是從哪裏來的呢?就是一些在戰爭中被消滅的大地主的土地和無主荒地。此外,政府還給耕牛、種子、農具,並宣布新開墾的荒地幾年內不收租,鼓勵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第二,解放匠戶。元朝有所謂匠戶製度。成吉思汗定下了這樣一種辦法:每打下一個城市之後,一般的壯丁都殺掉,但是有技術的工人,無論是銅匠、鐵匠或其他行業的工匠都保留下來。把每個大城市的技術工人都集合在一起為官府生產,這些人就稱為匠戶。這些匠戶幾乎沒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為官府服役。明太祖把他們部分地解放了,給他們一些自由,鼓勵他們生產。匠戶數目很大,有幾十萬人。

第三,凡是戰爭期間,農民的子弟被強迫去當奴隸的,一律解放,給予自由。這樣,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

第四,廣泛地鼓勵農業生產。明太祖采取了很多措施,規定以各地農業收成的好壞作為考核地方官工作成績的重要標準之一,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報告當地人口增加多少,農作物的產量增加多少;大力鼓勵農民種植桑樹和棉花,規定每一戶的土地必須種多少棉花、多少桑樹和果樹。而且用法令規定:隻要能夠種棉花的地方就必須種棉花,能夠種桑樹、果樹的地方就必須種桑樹、果樹。這樣,農民的副業收入增加了。關於朱元璋鼓勵種棉花的措施值得特別提一下。在朱元璋以前,更具體地說,在一三六八年以前,我們的祖先穿的是什麼衣服呢?有錢的人夏天穿綢、穿緞,冬天穿皮的(北方)或者穿絲棉。老百姓穿的是什麼呢?穿的是麻布。有一本看相的書,就叫《麻衣相法》。當時棉花很少,中國自南北朝的時候就有棉花進口,但數量少。到宋朝時棉布還是很珍貴。可是到了明太祖的時候,由於大力提倡種植棉花,以及當時由於種種原因,紡紗、織布的技術提高了,因而棉布大量增加。這樣,我們祖先穿的衣服就改變了,過去平民以穿麻衣為主,現在一般人都能穿上棉布衣服。並且形成了幾個產棉區和鬆江等出產棉布的中心。也是在這個時期,棉花種子從中國傳入了朝鮮。結果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朝鮮人也穿上了棉布衣服。

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恢複的基礎上,朱元璋采取了支持商業的方針。在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都專門為商人蓋了房子,當時叫作“塌房”,以便他們進行商業活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