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做個俗人 融於俗事 增加快樂詞彙…(1 / 3)

抑鬱是一種狀態,它就像是狂風暴雨的海麵上,那個瘋狂旋轉的漩渦,給人的心中帶來無休無止的陰霾。

其實大多數抑鬱者,曾經都是樂觀開朗的人,隻是突然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些事情,偶然陷入了抑鬱的感覺。

大多數時候,我們很快就能走出抑鬱感,因為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是在某些偶然的情況下,偶然陷入抑鬱的人反而因為得到了身旁朋友額外的溫暖而沉湎於這種被關心的感覺之中,從而開始自我追求這種“偽抑鬱”的狀態,其根本目的隻是為了獲取這種被大家關心的感覺罷了。

但是來自外界的關心是不由自己控製的,一次兩次被關注之後,周圍的朋友也會感到疲憊和厭倦,從而減少了那些我們渴望的關心。

得不到滿足的我們有時候會誤認為是自己抑鬱的程度不夠,也有可能因為大家逐漸的冷漠而真的陷入抑鬱的狀態,久而久之,就順著這抑鬱的漩渦逐漸沉入海底,等到發現大家都已經離我們而去的時候,才悔之晚矣,我們自己卻也再也找不回曾經那種樂觀開朗的狀態了。

本書旨在探討如何不依靠他人的力量,自己將自己從抑鬱的狀態中拯救出來,重新贏回屬於自己的幸運與快樂,拉你爬出抑鬱的漩渦,重回風平浪靜的海麵。

眾人皆醉我獨醒,夏蟲不可語冰。

很多抑鬱患者最開始,都是從與周圍的狀態格格不入開始的。

比如學生時代,大家都在打遊戲、追星,隻有你一個人在看書、學習;

比如在工作單位,大家都在吐槽領導、敷衍工作,隻有你一個人踏踏實實,積極向上;

比如在家裏,你想跟愛人談談詩詞歌賦、人生哲學,他/她卻隻想跟你聊聊娛樂八卦,吐槽工作瑣事,等等。

與周圍人的格格不入,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孤獨感。而自己的價值觀又不允許自己和他人一樣“墮落”,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被“孤立”,從你將目光從他人身上收回,如同聚光燈一樣隻在一片灰暗中點亮自己的時候,抑鬱的種子,就被埋下了。

孤獨感,是抑鬱的前奏。孤獨感,是自己在腦海中畫地為牢,用荊棘和藩籬將自己和他人強行隔絕開來,情感的大門被關上,各種情緒隻能困於苑囿之中,不斷地累積著,就像是燒水壺裏的蒸汽一樣,氣壓愈來愈大,無處宣泄,隻能依靠理智去不斷地壓製。

我們僅有的情緒穩定力和理智壓製力,都被用來關注這些不斷加強的情緒壓力,生活就會愈發感覺疲憊。就像是白紙上的墨點一樣,當我們隻能看見墨點的時候,就會忽略了白紙的存在;而當我們隻能看見情緒壓力的時候,就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感受生活中的快樂了。

其實這隻是“自我孤立”的狀態。

這個時候,其實是有來自外界的關心的。比如大家吐槽時,會詢問我們的意見、尋求我們的附和和認可,聚會時,也會邀請我們一起參加,大家一起歡笑時,還會將目光投向我們。

隻是我們往往會選擇性的忽略這些。

對大家吐槽的行為、追星的對象、進行的遊戲毫無興趣的我們,隻能敷衍的笑笑或者簡單的搪塞,又或者幹脆置之不理。雖然我們無意於主動表現得特立獨行,但是大家卻能感受到我們的冷漠,在大家的眼中,是我們自己先關上了門。

但是往往我們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對大家關上了門,當我們還在渴望著大家來了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想法的時候,卻發現大家已經不再來詢問我們的意見、不再尋求我們的附和和認可,也不再主動邀請我們一起參加聚會,更沒人關注我們是否和其他人一起歡笑了。

此刻我們有點開始慌了,我們希望大家注意到我們的存在,卻又羞於開口,於是我們刻意地開始更加特立獨行。比如在大家討論的時候故意離席,大家聚會的時候故意掃興不去,大家歡笑的時候,故意板著臉。

我們以為大家會注意到我們,像以前一樣,來關心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可能確實會有效果。大家會開著玩笑來問我們的想法,調侃著我們的格格不入。

於是我們感覺成功了,我們以為這種特立獨行是有效果的,我們又通過特立獨行獲得了大家的關注,這種關注極大地抵消了我們的孤獨感。

然後我們開始習慣於使用這種故意與大家表現得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尋求認可和關注。

但是後來我們慢慢發現,大家似乎習慣了,沒有人再來對我們的與眾不同表示關心,彷佛習以為常似的。

於是我們更加特立獨行,甚至不惜故意去掃大家的興,就像是一個得不到關注的孩子,總是用哭鬧的方式去吸引大人們的注意。

但是成年人過分的格格不入,並不會讓他人理解,隻會招來反感。大家覺得跟我們找不到共同語言,自然會繞開我們,何必來觸黴頭呢?在大家看來,這是大家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我們的尊重,但是在我們眼裏,卻成了大家對我們的疏離和背叛。

我們有點慌了,卻又放不下麵子重新去融入大家,或者自己已經找不到重新融入大家的途徑和辦法了。大家跟我們交流的時候都習慣性的小心翼翼,再也不會像曾經那樣無拘無束敞開心扉,於是我們成功完成了自己與環境的社會性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