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慎言少語 克製傾訴的欲望(2 / 3)

越是到了關鍵的時刻,越是要沉下心來,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耐心篤定,熬過了幽暗和苦悶,才能迎來破曉和欣喜。

抑鬱患者,往往都是非常有才華的。但是長時間的孤芳自賞,或是被人拋棄的自我懷疑,會令他們脆弱不堪的神經遭受到極大的打擊,從而陷入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之中。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他人否定自己,那就是對他們自信的完全摧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鈍化自己的情感,才能讓抑鬱者從自我否定中慢慢走出來。克製自己的表達欲,多傾聽、多理解、多向外提供情緒價值,到對方真正需要的時候,再用自己精準的表達去為他人排憂解惑,用恰到好處的關心和真心實意的關懷去溫暖他人,讓激情內蘊,讓情感發酵,敏感細膩的人所醞釀出來的感情總能更加醇厚香甜。

曾經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皇帝十分高興。但是小國的使臣出了一道難題:這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思來想去,試了許多辦法,還請來工匠仔細檢查,稱重量,看做工,沒有發現有任何區別。怎麼辦皇帝十分苦惱,使節還在宮中等著答案。泱泱大國,如果連這種小事都無法解答,實在有失上邦之儀。最後,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

皇帝將使節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別從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從金人的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是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中,沒有任何響動。老臣當即說道: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節默默無語,點頭稱是。

做人,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謹言慎行,不要隨便發表議論。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與禍從口出的人都不會成為勝利者。隻有多聞慎言,多見闕殆,凡事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抑鬱患者,往往長時間處於被孤立的苦惱之中,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而若是生命中偶然出現了一個能夠跟自己情感共鳴、願意聽取自己的表達的人,我們就像抓住了一個救命稻草一樣,肆無忌憚的宣泄自己的感情。

其實,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說,哪有那麼多的情感共鳴,哪有那麼多的相互理解,很有可能,隻是對方的情商和智商都在自己之上,正在對自己向下兼容而已。

我們都聽過祥林嫂的故事,當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四老爺堂前時,她“兩頰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著淚痕”,身體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她泣不成聲地向她的主人訴說著她的阿毛的悲慘的故事。

祥林嫂也可能沒估計到,她的故事居然有這麼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她反複地講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

但話講了一遍,就不是新聞了。講了兩遍,就是重複,重複的東西也就沒人喜歡聽了。在那樣的舊時代,人們的同情心也是有限的。當祥林嫂三番五次喋喋不休地講她的阿毛的故事時,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裏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了。

其實抑鬱患者們很多都跟祥林嫂很像。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輸出,得到了他人的同情和幫助,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他人高情商的表現,並不知道這是一種他人品行高尚的“向下兼容”行為,而是想當然地將它理解成“感同身受”、“情感共鳴”。我們錯誤的將對方當成自己的知己,認為對方在所有的問題上都能夠跟自己感同身受,這才是最大的誤解。

我們的激情、憤怒、驕傲、悲傷,在他人眼裏,可能隻是衝動、幼稚、無知和矯情罷了,隻是對方的情商夠高,所以並沒有點破,而是對我們表達了理解和尊重。對自身的不自知和對對方的錯誤判斷,才是在對方離開後,那不可理喻的歇斯底裏和痛不欲生的撕心裂肺的根本原因。

抑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認知水平不夠造成的。就像是小孩子可能因為得不到心愛的洋娃娃悶悶不樂,學生可能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佳而傷心痛苦,年輕人可能因為一次失戀分手而痛不欲生,中年人可能因為孩子的不聽管教而焦慮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