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德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比如自卑感在於自我價值的判斷較低,而這種低自我價值的結論是由於人際關係的比較而產生的。
人的價值跟物質的價值是一樣的,都是在流動和比較中才有的概念,隻能在社會鏈接中存在。
比如一塊鑽石,本質上隻是一塊石頭,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在流通中,由於它的稀缺性,而被認為賦予了價值。
一元人民幣的紙幣和一百元人民幣的紙幣從客觀上來說都是一張紙,作為一張紙而言,它們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實際流通的過程中,一元和一百元人民幣的紙幣則被我們賦予了不同的價值。
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一個人的價值,是由它在人際社會中的稀缺性來決定的——比如我們通常通過一個人的學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那是因為擁有越高學曆的人的越稀少,稀缺性更強,所以價值更高;而在實際的職場中,一個人所能獲得的報酬,往往跟他能夠創造的財富成正比,這也是一樣,創造社會財富越多的人,越稀有,自然就擁有更高的價值。
所以人的價值,是在流動和比較中被定義的。
而所有的自卑情結,同樣是在人際交往的相互比較中,通過自我價值的較低認定而造成的。即自卑的感覺等同於“我不重要”、或者“我的稀缺性不夠”。
一個被社會和集體或者他人需要的人,是絕對不會存在自卑情結的,因為他們對自我價值的判定較高,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擁有更高的價值感。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通過一個人的職位來判斷一個人在這個集體中的價值,就是因為職位的高低是對一個人價值的肯定,而高職位的稀缺性,也跟這個人的稀缺性對應。
對於抑鬱者而言,我們常常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過分的謙卑,即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本能低將自己放在比對方低的位置。
過度的自省,讓我們總是尋找各種理由來讓對方在心理上擁有比自己更高的價值——我們麵對職位比自己的低的人,常常會尊敬他們的年紀和經驗;麵對比我們年輕的人,常常會高看他們的前途和精力。
我們有太強的共情能力,以至於對他人所有的行為都能夠表示理解,並將所有的過錯攬到自己身上——別人生氣,一定是我們說錯了話;別人失望,一定是自己行為沒有達到期望。
過分的敏感讓他人的一舉一動都成了我們自我判斷的依據——在親密關係中,對方稍微的冷淡,就讓我們自己反省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對方一點點焦躁,就讓我們去反思自己說過的話是不是太過分。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切或許是對方自己存在問題。而令我們如此判斷的重要依據就是一個前提——對方比我們的價值高,我沒有對方重要。
就比如我們很少會勇於去反駁自己的領導的錯誤,即便我們都能夠確定是領導的判斷出現了問題一樣。
但是基本的人際關係,不是職場。我們都處於一種平等的人際關係之中,沒有必要覺得自己敵人一等。任何不平等的人際關係,都是不長久的。如果自己長期處於這樣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係之中,必然會導致壓抑和抑鬱的出現。
比如戀愛的雙方之間,如果因為一方過於在乎另一方而不斷壓低自己的地位和價值,那就會形成一種畸形的情感支配關係。久而久之,就連處於地位高的一方也會厭棄地位低的一方,因為沒有人會願意長期跟一個價值比自己低的人進行價值交換,吸引力法則的本質,是一種慕強心理,一旦一方覺得另一方的價值遠遠低於自己,一定會導致關係的破裂和離開。
要想破解這種人際關係中的“價值感”問題,我們就需要跳過直接對“人”的價值判斷,而專注於“事”中。
比如,我們可以從下麵這個情感關係破裂的例子得到一些啟示:
一個男孩喜歡上一個女孩,於是開始對她展開追求。
在她煩惱的時候,他陪伴在她身邊開解她;在她煩惱的時候,他陪伴在她身邊安慰她;在她彷徨的時候,他用樂觀的態度給她希望;在她猶豫的時候,他用堅定的信念給她信心,漸漸的,他的幽默、才華、自信深深低感動了她,兩顆心也靠的越來越近。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終於在一起了,他非常愛她,所以很害怕失去她。他盡力滿足她的一切要求,她想要什麼,他立即送上;她孤單時,他隨叫隨到;她生氣了,他寬慰安撫。
她漸漸地也習慣了他對她的好,所以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她覺得他就是這樣陽光豁達,沒有自己的情緒,也從沒有想過自己需要關心對方的情緒。
終於有一天,男孩那天心情特別不好,女生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令他非常的壓抑,於是就沒有回複女生的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