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曬衣節。
天遂人願,這天正是陽光明媚的大晴天,趁時機,村裏家家戶戶都在利用陽光攤曬衣服被褥。
從縣城到葉家村裏的路上,此時有一隊人正往村裏而來。
共有五個人,打頭的約莫而立之年,麵容端正,舉止穩重。
他接過隨從遞來的皮水囊,又抬頭眺望,隱約能看見炊煙,這才開口:“大家再忍忍,很快就到了。”
跟在他後邊的人裏,有兩個是他的親眷,都是從小嬌養到大的,今日走了半晌的路早就在心裏叫苦不迭。
那細皮嫩肉的抱怨道:“大伯,不過是鄉下人搗鼓出來的東西,能有多好?何必要您親自來,遣掌櫃的來買不就行了?”
另一個個子稍矮些,身型卻更圓潤的雖然沒說話,但看麵色,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中年男子臉上一肅,這使得他嘴角兩邊的法令紋愈加深刻,“都叫你們爺奶寵壞了,若是不想吃苦,也不必在客棧裏待著了,趁早回家吧。”
兩人聞言抖了一抖,連忙道歉,嘴上不再抱怨,但心裏怎麼想的誰也不知道。
男子轉頭繼續行進的時候卻在心裏長歎口氣,都說富不過三代,他們家如今才兩代就不成樣子了,家裏的晚輩不說聰慧,連勤奮都稱不上。
一個個鼠目寸光的。
在他看來,這豆腐生意離火爆還遠著呢,他們家若是能占上一星半點都不得虧。
遠的不說,就近一個月裏,這豆腐就風靡了全縣城,不光是平民,連城中富戶都時不時遣人來買,葉家村一下就從一個普通的村子變成了人們口中的豆腐村。
他們李家做客棧起家,名下也有家食肆,但在縣城裏並不出名,若是能趁著豆腐的名氣還沒徹底傳開,搶先一步在食肆裏上新,那收益可不會少。
而此時他們的目的地葉家村,已經陸陸續續的有將近一半的人家買了豆腐方子,每天從早到晚,村口的磨盤都沒消停過,你磨完了我來磨,整個村都彌漫著濃鬱的豆子香氣。
也有的人家自個找人打了新的磨盤,葉瑜家便是其中之一。
他們家除了做豆腐,葉瑜還出了主意做副食,像豆幹、豆泡等,都不算難,隻是費工夫。
讓葉瑜遺憾的是,如今天氣轉熱,凍豆腐暫時做不出來,說實話,論所有豆腐製品裏,他最喜歡的還是凍豆腐,尤其是吸滿了湯汁的凍豆腐,那滋味,想想就流口水。
這些副食做出來之後他們可沒教村子裏的人,算是獨家手藝。
然而如何將之變現卻成為了一大問題。
就在葉家人想著要不要去縣城裏談生意時候,正好撞上那中年食肆老板過來村裏。
中年人在村口拿點心做酬勞找了個小孩帶路。
等到了葉家,葉母聽完他們的來意後從兜子裏拿了一小塊麥芽糖遞給帶路的孩子,隻見那小孩眼睛瞬間亮了,把糖放進嘴裏的同時還不忘道謝。
門一闔上,中年男子便抱拳介紹道:“在下姓李,縣城裏的李氏客棧和李氏食肆都是我家的產業,我偶然間嚐過一次豆腐,覺得滋味甚美,便想著從您家買一副豆腐方子。”
葉老頭和葉父對視一眼,沒說話。
“價格方麵不用擔心,幾十兩銀子在下還是拿的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