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正是秋高氣肅的時候。不過今日卻不見天光,雲層厚重遮了太陽。
欒若寧第一天去書院,便覺得事事好奇。原想著多多備上些筆墨紙硯之類的用具,但轉念一想實在覺得累贅,便隻帶了些必用的。旁的人家伺候的女使都年歲大些,隻她身邊僅僅帶了露枝凝珠兩個小女使,說是讓這兩個小丫頭也一處聽聽,將來好歹不能做個睜眼瞎子,大字也不識一個。兩個丫頭自然為他們姑娘的命是從,歡喜的跟著去了。
這過雲書院本就不是普通的學堂,唯有九大世家的子弟方有機會入學。請的先生也都是朝中有名望的老學究,聽聞教欒若寧的先生便是三十年前中過狀元的關先生。
與欒若寧同上一堂的學生不多,隻有六人。其中三人是欒家的姐妹三個,還有平三門沈家的四姑娘沈靜和,坤三門柯氏的四姑娘,以及平陽長公主的女兒端嘉郡主陶湘。陶氏雖非位居九大世家之列,卻因為平陽長公主乃是先帝最小的姑母,以至於端嘉跟著輩分極大,無論門第還是輩分,都足以入學過雲書院。
欒若寧和自家姐妹坐在一處,課上六個書案分三排兩列,頭前的是年歲稍長的欒若宜和端嘉郡主,隨後是欒若寧和沈靜和,最後一排是欒若宛和柯四娘。六個女孩兒雖年歲不大,但到底互不熟識,也就多了幾分拘謹,各人都端坐在自己的席位上,等著先生來,也沒人敢張嘴。
敲鍾聲響過三巡之後,關先生這便進了門。聽說這關先生弱冠有四便中了進士,未及而立又中了狀元,如今年近花甲,白髯白須,瞧著端是個和藹可親的老頭兒。幾個女孩兒見先生來了,齊齊站起來問好行禮。關先生的確溫和,一揚手,便叫學生們坐下。
欒若寧坐得筆直,不知今日先生要講些什麼內容,正想著,便聽先生問道,“在講授之前,想問姑娘們一個問題。姑娘們今日齊聚一堂,是為了讀書習字。那讀書,又是為了什麼?”
端嘉郡主率先舉手答曰,“回先生,是為了通五經,曉六藝,將來為國所用。”
關先生笑了笑,道,“郡主說的不錯。除此之外,可還有?”
欒若宜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自然是能提高一個人的修養,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關先生捋了捋胡子,眯眼點頭,又看向發呆的欒若寧,道,“五小姐怎麼想?”
欒若寧忽然被提問,嚇了一跳,慌忙站起來,細細思忖了一番,道,“學生認為,讀書無非是為了明理。三字經中曾提到五常:曰仁義,禮智信。是要我們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待人接物之時,若能時刻謹記這幾點,便能做一個明事理得到好人。學生想,讀書便是為了如此吧。”
關先生露出個滿意的笑容,道,“很不錯。讀書的目的,說到底並沒有那麼複雜,隻是要你們將來做個知善惡、明是非的人便已經勝過旁人萬千。人生在世不過數十載春秋,萬不可做違心之事,對不起雙親朋友,更對不起自己。好了,既然五姑娘提到三字經,那咱們便從三字經講起。”
幾個女學生點頭道,“學生謹記。”
隨後,便是正是開堂授課。
欒若宛原本打著哈欠,見欒若寧得了賞識,便探過頭去小聲道,“五姐姐真厲害,知道的真多!”
許是聲音大了些,被欒若宜也聽了去,欒若宜坐的倒是板正,也不免冷哼一聲。
午後課業未完之時,窗外竟淅淅瀝瀝下起了雨。露枝和凝珠坐在窗沿上,趴著窗外暗道不妙。早就說今日出門前該帶著傘來,可不知怎麼,一行人沒一個記得的,若是白白淋濕了書箱可怎麼好。兩人正覺得愁緒,先生已經說了下課。欒若寧有一搭沒一搭的正收拾書本筆墨,聽著凝珠露枝在一旁嘰嘰喳喳的哀怨,便笑道,“怕什麼,沒一會兒許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