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7章 振振公子7(1 / 2)

皇帝陛下也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本欲求娶一個兒媳婦,臣子們非但不肯把女兒舍出來,卻還要來搶自己的女兒?

皇帝陛下沉默了。

在皇帝陛下看不到的角度李道贄對著姚守仁翻了個白眼,臉上是一副“你能奈我何”的篤定。

能做到二品的侍中,李道贄當然不缺斷尾求生的魄力,不過稍一權衡,他便決定舍出次孫的親事來化解眼前的危機。

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便是做婉昭儀的兒媳婦和做她女婿間的差別。

自己閨女要是嫁給六皇子,婉昭儀就是頂頭的婆婆,不說別的,身為兒媳婦,隔三岔五的進宮請安必不可少,以後皇帝薨逝,婉昭儀還得去六皇子府上榮養。

憑婉昭儀那對上諂媚對下狂悖的性子,連親生的子女都要受她百般鉗製,對上兒媳婦豈會手下留情?那肯定是誰做她兒媳婦誰倒黴。

自家小女活潑可人乖巧貼心,不但家中老妻待她如珠似寶,便是自己對她也多有愛重,嬌養大的女兒,如何舍得她去受那洗腳婢的氣?

以後女兒受了委屈若返家哭訴,作為娘家人少不了想要維護一二,一想到要跟婉昭儀對上,他便覺頭大如鬥。

可若是娶了八公主那就簡單多了,男女有別,後妃無故不能召見外男,她可能幾年都見不上女婿一麵。

便是連八公主,都能以婆婆管束為由,不逢大事不叫她進宮,如此一來,自家跟婉昭儀接觸的機會就能少上許多,少見麵,少麻煩。

要說天下間難纏的婆婆多了,自家女兒就算不嫁六皇子也不一定能遇上一位好婆婆,可李道贄寧願舍出一個孫子也要把女兒換下來的原因,除了心疼愛女之外,更多的,還是為了隴西李氏闔族的麵子著想。

身為後妃,婉昭儀除了奴籍出身遭人詬病之外,她還有一個讓各世家大族分外不齒的積習——她在盧皇後跟前執婢禮。

在本朝,禮儀並不算嚴苛,除了大朝會上要行三叩蹈舞之禮,平時官員們見了皇帝陛下也就是行個叉手禮而已,女眷之間更是隻需躬身肅拜即可。

可婉昭儀因著是盧皇後的婢女出身,多年來一直對皇後行婢禮以示尊重,哪怕升為二品昭儀也不改其行,每見皇後都要跪拜。

隴西李氏同範陽盧氏爭鬥多年,自家女兒身為李氏嫡女,如何能有一個對著盧氏女行婢禮的婆婆?

比起把女兒嫁給六皇子,做一個麵子、裏子都沒有的皇子妃,李道贄寧願舍一個孫子把八公主娶回自己家來。

至少八公主對著皇後從來沒有行過婢禮,娶了公主,他李家麵子上不至於太難看,還能保住裏子,這選擇顯然合算得多。

中書令姚守仁一見李道贄那挑釁的眼神,氣得差點沒把胡子揪掉幾撇下來。

這老狗!

不是說你李家講究古禮,幹不出姑侄嫁父子的事兒嗎?你倒是硬著脖子跟陛下杠到底呀,你慫什麼呢?

而且你現在提的這樁婚事叫什麼?姑奶侄孫配人家父女?

姚守仁有心借此出言把李道贄再譏諷一頓,隻可惜原也是他先提起李家同皇家的婚事,此時再開口,倒顯得他是特意針對李家了。

而且李道贄提議的這樁婚事顯然已經令皇帝陛下意動了,他倒是不好再掃興。

哼!這李老狗倒是機巧,又叫他躲過一劫。

姚守仁悻悻地閉上了嘴。

皇帝陛下的心情也正在經曆一波三折。

他有一句話說得特別真心,便是劉振的婚事確實令他心憂。

本朝傳統,皇子和皇女們的婚事屬於皇後的職權範圍,除了太子妃人選幹係重大,皇帝會過問之外,其餘皇子女的婚事一概由皇後做主。

當然了,皇後為了表現自己身為中宮之後的賢良和做為母後的慈愛,對皇子女們的婚事都不會太過專權獨斷,除了會跟皇子女們的親娘商議,很多時候還會聽取皇子公主們自己的意見。

皇帝在兒女們的婚事上需要做的,就是在皇後把婚事報上來後,給禮部頒一道舉辦婚禮的聖旨。

所以等國事繁忙日理萬機的皇帝陛下發覺早該成親的劉振還沒定下合適的婚事時,才陡然驚覺,這個兒子的婚事是個棘手的問題。

身為權傾天下的九五至尊,他的兒子當然不難娶到媳婦,賜婚的聖旨一下,任他是傳承了百年、千年的門閥,還是耕讀傳家,世代清貴的士族,除非立刻舉兵造反,不然就得尊旨行事,乖乖等著準備完婚。

問題是,在別的皇子都能順利定親成婚的情況下,偏劉振因為出身問題需要他下旨賜婚,這便等於昭告天下人:我這個“婢生子”的兒子遭世家大族嫌棄,連個出身好點兒的媳婦都娶不上,還得靠我這個當皇帝的爹以權壓人,硬給他配一個。

這麼丟臉的事兒,讓一向自詡“有道明君”的皇帝陛下如何做得出來?他隻願雲淡風輕地把問題拋出來,好讓那些見天嚷嚷著要“為君分憂”的老狐狸們主動送女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