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伏丹維看著自己的小孫兒,緩緩搖頭:“你小子別亂來,老老實實給族人推演功法。日後,少不了你的傳功長老之位。咱們家的藏書,依舊是你掌管。其他的,別亂折騰。還有——別天天在書館放火!”
自家小孫兒在推演功法上才情絕佳。前些年,還有某個仙門特意過來收徒,打算將他培養為門派之中最為緊要的傳經弟子。
可他到底年紀輕,閱曆淺。
打娘胎起算,伏衡華修行六十載,有築基修為。
他這種父母皆是修士的孩子,生來百脈皆通,壽歲三百。六十歲相較於他,不過是剛剛成年。
兒時,他曾問過父親。為什麼他們這樣的靈人成長如此緩慢。為什麼不能像凡人那樣十幾年就長大成人。
然後被父親一連串反問懟回來。
“凡人修煉為修士,修士結合的孩子是靈人之體。飛禽走獸修煉為妖靈,妖靈結合的孩子是什麼體質?”
“諸多妖類保持原身習性,一次繁殖可上千上萬。這些子孫是否全是妖獸?”
“若隻是大部分為原身動物,個別存在為妖獸。那這些個別存在的成長時間和原身動物一樣嗎?”
天道均衡,有一得必有一失。
強大且具備天賦的生命,總會在各種方麵受到限製。
更明顯的例子,在於龍鳳這類強大存在。幼年龍鳳心智也不開,他們度過幼年期更加緩慢。三五百年都未必能成熟。
靈人之體的心智壓製,較於生來持有的高天賦以及血脈神通。隻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代價。
根據父親隱約提及的暗示。靈人心智缺失背後,疑似有莫大隱秘。可以等伏衡華長大後自行探索。
如今,伏衡華作為靈人之體出生。雖經曆心智壓製的麻煩,但生來持有伏家蟠龍島六血脈天賦之一的慧心。
可過目不忘,通曉萬法,最擅推演。
衡華如今能輕鬆推算煉氣、築基層次的功法。不過涉及金丹化嬰層次,那就兩眼抓瞎。
琅環館修真類典籍八萬部,其中涉及金丹化嬰修行的正經、殘篇,總共隻有三十三本。
從這些書中得到啟發,伏丹維相信自家孫兒比一般築基修士更了解金丹境界。但要說創造金丹修士的修行功法,還是不切實際。
見伏丹維不相信,衡華也懶得爭論。
真以為,自己這些年在琅環館放火玩嗎?
那可都是實驗功法的正當行為。
衡華暗道:到時,我把功法擺在他跟前,事實才是最有利的答案。順帶的,我把老爺子的寶庫搬我房裏,不過分吧?
提及功法創造,伏衡華突然想到一個修真界的笑話:
師父:你怎麼還不化嬰!
徒弟:我沒有化嬰功法。
師父:那就趕緊推演功法。
徒弟:可我不是元嬰修士,推演不出化嬰功法!
師父:那就趕緊化嬰。
徒弟:但我沒有化嬰功法!
最終,師父差點被死板的弟子氣死,將他攆出牆門。
……
雖然隻是神州時代,一個不知真假的笑話,但背後卻指出一個問題。
最初的元嬰功法從何而來?
如果第一位元嬰宗師,是靠著一篇現有的元嬰功法化嬰成功。那麼,這篇功法從何而來。如果功法是元嬰宗師創造,那麼創造功法的元嬰宗師,他最初是如何化嬰的?
這個問題同樣可以套在築基、金丹,甚至飛升成仙。
成仙之法何來?
如果是仙人傳授。那麼第一位仙人的功法從哪裏來?
……
由此,修士們提出“實踐--理論——實踐”的方式。
通過大量的實踐,尋找天地萬象的運行規律,從而模擬自己更上一層的功法。
築基修士觀天地萬象,創造推演獨屬於自己的金丹之道。
金丹修士通過百萬、千萬乃至上億次的推演實踐,創造獨屬於自己的化嬰之道。
但推演失敗,走火入魔接踵而來。有些修士愛惜羽毛,寧可找他人幫忙,也不敢拿自身輕易冒險。
演法師這類專擅推演功法的修士,也由此擁有自己的立場。各門派家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傳功長老。幫同族之人,同功法的修士推演,無疑事半功倍。也讓其他修士騰出時間,為宗門、家族奮鬥。
一般修士為自己量身推演高一級的功法。
演法師可以跨兩個小境界,甚至可以跨越一個大境界,以通慧、天目、玄智等特殊天賦,通曉自然之理,編撰為運行功法。
伏衡華便是此類。他築基成功,已觸摸“內生真火”之理,可以推算築基、真火、玄胎三層境界。但麵臨成丹之法,便抓瞎了。更往上的化嬰法,他敢創,也沒人敢修煉。
“可惜,若非老爺子道心有損,誌氣全失。根本不需要我各種費心思。他的才情,自己推演功法才是最合理的。”
……
伏丹維盯著衡華,也在思量他的前程。
演法師,這種能為他人演算功法的修士,自然是一個家族或者宗門的寶貝。但也正因為寶貝,家族絕對不容許這種人物輕易外出。
“老夫還有十年壽命,自可庇護一二。若老夫不在,柏皇堂其他人搬出去不假。但他卻要留下來繼續守著琅環館。恐怕這輩子都難有自由了。”
想到這,伏丹維動了心思,他對伏向風道:“你回頭要去風門島。將小六兒一起帶上——”
“什麼?”
“我?”
伏衡華正要幫三哥檢查身體,聽到這話,兩人同時錯愕。
然後異口同聲:“不要!”
——
補錄:
《風水勘龍術》雲:東萊靈脈有上中下三等,每等各三品。等級不同,靈脈孕養靈根、異獸亦有不同。下等一品,靈脈以龍鳳為上佳,能生蟠龍木、鳳桐木。
——————————
補錄:
《修真百識·靈人》:
夫修真之道逆天而行,修士產子之難遠勝凡人十倍。短則懷胎十月,長則懷胎數載。
所生靈童壽歲三百,百脈俱通,生來可入道,得天妒。未成年時,受三次“靈氣暴動”。
第一次為滿月。度過即生,度不過即夭。
十數年後,靈人發育停止,心智外貌皆如孩童。
第二次靈氣暴動時間未定,度不過即死。過之,入少年期,男子通精、女有天癸。
第三次靈氣暴動,度過即成年。
靈氣暴動時間不一,最晚可達百年。
古曰“百歲靈人,方可成年。”
靈人多見於修真家族,以靈脈生養。靈脈毀,族係斷,則靈人絕。
本文設定,靈人因為修行天賦優越,心智受到天道鎖定。
三百歲壽命,所以心智成熟也會緩慢。六十歲等同十六歲到十八歲階段。
隻所以將時間線拉長,是因為讀者也不想看到十八歲築基,三十歲金丹,一百歲成仙吧?
請不要在修真糾結時間。動輒千年萬年,一群主角都是少年姿態呢。難道按照凡人老年期算,通通都必須按照老人心態嗎?
——————
——
友情提示,仙俠涉及長生,時間線拉得很長。
以一千歲為標準,六十歲剛剛起步。
請不要詢問,為什麼六十歲還是少年姿態,少年心性,不是老年人的模樣了。
不要真嚴格按照,現實裏麵的六十歲老爺爺往裏麵套啊!
我不想仙俠文,都是一群老頭老太太在鬥劍鬥法,青春駐顏的俊男靚女不好嗎?
少年人一起行俠仗義,仗劍縱橫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