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39章 白熊袁左宗(1 / 1)

白熊袁左宗:天下騎戰稱榜首,一身肝膽忠北涼

煌煌北涼出武將,天下騎戰我為王;

妃子墳前聲明起,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年演武雖惜敗,棄刀習槍入天象,

白熊愚忠豈輸褚,願我北涼不悲涼!

——致袁左宗

茫茫北涼,無雙戰將數不勝數,猶記得劉懷所言∶“四十年,武將美諡,半出北涼,我北涼,何其壯哉!”這句話應該算是對北涼最大的肯定了吧。北涼戰將,沒有青黃不接的悲哀,相反一代更比一代強,如果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北涼便是當之無愧的沃土。徐驍六名義子,除卻葉煕真、姚簡,其餘四位皆在戰場之上建立不世功勳,而陳芝豹、袁左宗、褚祿山更是在關鍵之時挺身而出,千騎破蜀、死戰妃子墳以及最後的西壘壁決戰都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三役若是有一場敗北,那麼對於當時的北涼軍來說都是滅軍之災,不過好在北涼啃下了這三塊硬骨頭。

袁左宗是徐驍六義子之一,排行老二,徐鳳年經常叫袁二哥。為人低調內斂,領軍作戰能力強悍無比,這也是徐驍把大雪龍騎軍交給他的原因。都說北涼鐵騎甲天下,大雪龍騎甲北涼,那麼大雪龍騎軍的統帥怎能是庸碌之輩?

春秋亂戰之時,袁左宗是徐驍麾下傑出的青年武將。在徐驍攻打西楚的時候,由於離陽王朝內部的不信任,導致戰事僵持,徐驍處於被動。節節敗退的葉白夔已經全麵退回西壘壁,數十萬大軍集結完畢,就是逼徐驍決一死戰。但是妃子墳的戰略意義重大,若徐驍不派人去守,贏了西壘壁也毫無意義,之前死的數萬將士就白死了。葉白夔就是要逼徐驍兵分兩路,看準了徐驍麾下兵力不足。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妃子墳不可能去太多兵力,那麼去了就是送死。但是袁左宗就這麼帶著一萬六千輕騎去了,硬生生拖死西楚最為精銳的四萬重甲騎軍,取得了妃子墳一戰的勝利。

請命前去妃子墳的還有褚祿山,但是袁左宗沒同意。因為他知道褚祿山打仗都是靠人命堆出來的,但此刻徐家軍沒有更多的兵力可以揮霍。所以為了義父,他袁左宗甘願去死。大楚作為天下正統,國力雄厚,四萬重甲騎軍可不是什麼散兵遊勇,不好對付。戰場上投入兵力過萬且戰至一方不剩一兵一卒都不曾投降或撤退的,春秋以前沒有記載,春秋之中唯有妃子墳一戰,所以妃子墳一戰足以被記入史冊。

妃子墳一戰尾聲,守護在袁左宗身邊的十六軍士全部是普通士卒。因為從上到下三十餘教衛將領早已死幹淨了。妃子墳戰役打響之後袁左宗就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從騎戰到步戰殺敵方將領一十六人,一杆銀槍殺敵騎一百七十餘匹。若不是陳芝豹違令帶兵救援,袁左宗就注定要死在妃子墳。當陳芝豹走上妃子墳頭之時,袁左宗雙手扶槍而立,渾身浴血不見麵容。

在徐鳳年年少自汙之時,袁左宗恨鐵不成鋼,明顯地表現出對徐鳳年的厭惡。當徐鳳年黑發入北莽白發歸北涼之後,他給出了自己的善意。他不會褚祿山的阿諛奉承,但一生隻終於徐家,終於義父。可謂是人生最難死無憾,唯有義父不能換。但是根據書中所寫,他似乎好像也總是被人壓一頭。陳芝豹尚未離開北涼之前,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戰將,而袁左宗隻能屈居第二。可是在陳芝豹離開之後,褚祿山的迅速崛起也使得袁二哥有些被邊緣化了。

第二次涼莽大戰之前,徐鳳年要從北涼抽調軍士去救薑泥,北涼一聲就答應,可謂是感人至深。中原已經太久沒有聽過我大雪龍騎軍的馬蹄聲;王爺身邊沒有我袁左宗不行;大雪龍騎軍不入中原如何展現我北涼軍威。這一聲聲一句句都是北涼的心聲,都是對新涼王徐鳳年的愛戴。最終袁左宗率一萬大雪龍騎軍隨徐鳳年南下救妻,一路上橫衝直撞誰的麵子都不給。誰攔路,那就是北涼的敵人,對待敵人北涼隻用北涼刀說話。

袁左宗太低調了,低調地令人發指。年輕時和顧劍棠比刀,略遜一籌。從此他再沒有在人前展現刀法。後來他師從徐偃兵,一身槍法更是出神入化,在北涼排的上號,在整個天下槍法大家中也能排進前十。他更擅長戰陣殺敵,他的一身本領都是在戰場上才能發揮出來。

自古以來比雷聲大的聲音隻有我北涼鐵騎的馬蹄聲。都說陳芝豹是白衣兵仙,可是陳芝豹對袁左宗的軍士才能也是十分認可的。所以六義子排名,可能也是有點道理的,估計不是按照年齡來的。

第二次涼莽大戰以北涼的勝利,北莽滅國結束。北涼鐵騎終於把徐字王旗插在了北莽皇城之上,縱馬草原,何其快哉。徐鳳年被好兄弟小乞丐趙柱算計,心灰意冷,攜嬌妻美妻歸隱江湖,北涼最終歸順朝廷。袁左宗並沒有接受朝廷的收編,沒有徐驍,沒有徐鳳年的北涼便不是北涼,那我袁左宗便隻能走了。

袁左宗戎馬一生,戰功彪炳。最後卻選擇歸隱,印證了陳芝豹的那句話:我北涼不悲涼隻有悲壯。袁左宗一生隻認徐家的北涼,北涼不再有徐家,那便不再有我袁左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