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五節 寧淑芬的記憶片段(1 / 2)

第五節寧淑芬的記憶片段

午飯很簡單,但也精細。炸油餅,蒜菜。一個大蔥炒雞蛋。這些飯在城裏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但是在農村,尤其是不太富裕的農村,可以算是豐盛了。“味道好極了!”小陳吃了一口後說。雖然是有意活躍氣氛,但不得不承認,的確可口。做油餅的麵是自家地裏小麥磨出來的,油是自己菜籽榨的,雞蛋是家養的老母雞下的,蔥和蘿卜也是承包地種的。一句話,地地道道的綠色食品。比起那些保鮮劑,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等等害人的東西,這頓飯菜起碼是讓人放心。想起這些,鞏*心裏是一個激靈。每天在城裏飯館吃的那些……不能想了。人類一方麵狠勁的發展,一方麵狠勁的破壞。

吃完三個油餅,婦人端上了米湯。她真是個過得去的女人,鞏*想。但是比起媽媽來,差距還是明顯。無論長相、文化素養還是做家務。受過正規師範教育的寧淑芬,常年做教師,寫得一手好字。不忙的時候,過年的對聯也寫,那可是貼出去大家評看的,沒有兩把刷子,誰敢?這時候,鞏*的任務就是割紙,即把買回來的單麵大紅紙,割成對子,也割許多的小條子,用來寫“開門見喜”、“春guang滿院”、“身體健康”、“米麵常有”、“樹木茂盛”、“六畜興旺”、“衣服滿櫃”之類的小帖子。

不止如此,寧淑芬還做得一手好衣服,一手好飯,唱得一腔好蒲劇。在那些貧困的年代,兄弟姐妹好幾個都能快樂的成長,母親的幾近全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鞏*的童年記憶裏,很多女人的前襟都別著一頭帶著線的小針,手上戴著頂針,直觀的提示著針線活對作為一個女人的人的重要性。在村裏,再笨的女人都會一點縫縫補補。那時候,什麼東西都不是現在的用法。現在的衣服因為不時興而扔掉,那會卻要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的傳著穿,直到破得不成樣子。也沒有現在滿世界的編織袋,裝糧食的都用布袋子,也是一用好多年的。所以,縫縫補補幾乎是一個農村女人每天都要做的事。但大多數也就是縫縫補補而已。寧淑芬則不同。她是村裏不多的會做衣服的人之一。

寧淑芬並不是專業的裁縫,但是為了省錢,靠著自己的聰慧和勤勞,努力學著做。那時,家裏保存著各式各樣的,用牛皮紙、報紙做成的鞋樣子、衣服樣子甚至鞋樣子、襪樣子。她以自己的辛勤,極力讓婆婆、丈夫,讓孩子們穿得像個人樣。也少不了給鄰居們幫忙。

鞏*小的時候,洋布還比較稀罕,平時穿戴都是土布做成。土布就是農民自己紡織的布匹。自己種了棉花,或者買了來,彈好了,搓成gu/jua,也就是一尺來長,兩三公分粗的棉花條子,然後是紡線,用手搖的紡車。很多人都可以摸黑紡線。紡出的線在紡車上繞在一起,像胡蘿卜的樣子,稱作穗子,大概取其像玉米穗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