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豈不是個外行,班門弄斧,馬上要翻車了?
胡教授目光帶著鼓勵,沒有一絲疑問的懷疑,反而諄諄鼓勵她繼續說下去。“哪四個思路?”
苑小妮輕笑一聲,經過這幾天思考,這時的思路極為通透。
她頂著質疑,不卑不亢地開口:“現代農業灌溉方式,主要是以節水為目標。尤其是在高溫極端天氣條件下,天氣炎熱,降雨量銳減,地下水快速流失,更是要考慮節水省人力的方式。所以,我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四個方向。”
周圍一片安靜,所有人都豎起耳朵認真聽她講。
“第一種噴灌,第二種滲灌,第三種湧泉灌,第四種滴灌。”
這番話振聾發聵,醍醐灌頂。
在場所有人都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實際上,這四種灌溉思路是數十年後廣為流行的灌溉手段。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還會隨之衍生出更為高端的微噴灌、智能農業灌溉係統等方式。
即便如此,現在苑小妮說出的四種灌溉思路也十分驚人。
作為農業專家的胡教授,比一般人更為深入了解當前麵臨的糧食灌溉困局。
旱地澆不上水,青苗就成長不起來,結果是糧食產量跟不上,人們沒飯吃,越發沒有力氣一趟一趟運水澆地種莊稼,以後陷入惡性循環中。
專家們專門圍繞這一課題,研討了無數次,可討論來討論去,都是在傳統灌溉的基礎上做文章。
打不破傳統思路,就破不了僵局。
人們還是沒飯吃。
胡教授急在心裏,閉門不出,翻遍文獻也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無意中看到報紙上的那則有獎征集“餘數定理”“蕩杯過河”問題。
他隨手填了個答案,讓學生幫忙郵寄過去,不成想竟收到回信。
信裏麵還直指“高溫極端天氣下的新型灌溉方法”這一課題。
立刻,胡教授就第一時間讓學生定了火車票,前來下窪鄉農校,期望著在這裏能找到答案。
果然——
胡教授聽完苑小妮的四種灌溉思路,越想越是巧妙,異想天開,偏偏極為切合實際,極其具備現實可行性。
他從思考中回過神,忍不住撫掌叫絕,“說的好!”
“說得太好了,”胡教授連連稱讚,“你是農校的學生?”
他的學生也驚奇地睜大了眼睛,對苑小妮滿眼尊敬。
苑小妮笑著擺擺手,正色回答:“我不是農校的學生,這也不是我的研究成果,是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嘔心瀝血出來的實踐成果。”
這話倒是不假。
數十年後,華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糧食出口國,也是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人人都吃的飽,穿的暖,頓頓都不缺糧。
這份偉大成就與一代代農業專家埋首躬身在田野裏搞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而華國同時是出口國又是進口國,更是國家實力的強勁體現。
因為人們吃夠了優質的大米小麥,總得還想嚐嚐外國的藜麥、鷹嘴豆等粗糧吧?
聽到她的話,胡教授不禁苦思這“一代又一代農業人”究竟是哪的人?
怎麼他沒聽說過,哪個地方已經研究出來這麼先進的灌溉技術。
難道是外國?
也不該啊。
正當他想不通答案的時候,夏校長已經迎麵走來。
苑小妮為眾人介紹:“夏校長來了,胡教授,您要是有更多的問題,可以和夏校長進一步交流。”
幾人熱情見麵,接上頭。
苑小妮把人送到,轉身想離開,卻不想被胡教授和夏校長聯手挽留,極力邀請她留下來參加座談會,繼續深入講講新型灌溉方法的思路。
她欣然從命。
晚上。
黑乎乎的夜風刮過109研究所,晃得國營食堂門口處的小黑板搖搖晃晃。
研究員小丁喊上俞周,頂著風跑來吃飯,一踏進食堂大門,就發現正在後廚忙碌的隻有苑建國一個人壯實的身影。
其他研究員們也緊隨其後來到,紛紛幫忙拿出碗筷。
小丁左看右看,看著大師傅苑建國把野菜炒雞蛋和熱騰騰的大米飯都端上了桌,也不見苑小妮。他不由得疑惑:“奇怪,今天居然沒看到小妮。”
坐在他旁邊的俞周聞言抬首,冷峻的眉梢帶上一抹關切。
飯後,其他研究員們都離開了。
俞周特意留下來,找到苑建國徑直詢問:“苑師傅,小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