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臨時大總統(2 / 3)

符大柱帶觀摩團在海容號上觀戰,王遠雲指揮‘混’成獨立團先以6‘門’80步兵炮和4‘門’150步兵炮對清軍實施阻隔炮擊,截斷尾隨清軍後續跟進的兵力。然後命兩個輕機槍連迅速機動至兩翼高地攻擊清軍側翼,掩護革命軍撤退。

馮國璋自然也想到了對方會在兩翼部署火力掩護,因此他也派出兩個隊(連)過去搶占。

然而,粵軍‘混’成獨立團的連隊換裝了輕便的輕機槍,而馮國璋的第二鎮步兵隊可沒有這等火力,他們依然使用步槍跟粵軍連隊遭遇,瞬間被擊潰。

馮國璋大驚失‘色’的同時,粵軍的兩個連已經占領兩翼高地,當革命軍退過後,立即對後麵追擊的清軍開火。

兩翼突遭機槍掃‘射’,頓時給清軍第二鎮造成大量傷亡,馮國璋在兩年前的南苑試‘射’過這種麥特森輕機槍,知其火力很猛,急忙下令停止追擊,退回去。

王遠雲指揮步兵營衝擊了一段距離後,見好就收的退了回來。

宋教仁等人本想做些事情抵製粵軍的影響力,但是沒想到‘弄’巧成拙,反讓粵軍施救顯了威風,武漢三鎮軍民紛紛向凱旋歸來的粵軍致敬,讓宋教仁和黎元洪等人很是沒麵子。

在軍事上,以龍嘯卿為首的民生黨擁有兩個‘精’銳整編師,加上十幾萬正在接受訓練的新兵師,還有整個中國海軍在手,已經遠遠超過同盟會控製的革命軍力量。

同樣,在聲勢上麵,同盟會的宣傳力度同樣沒有民生黨強。

因此,宋教仁和黃興覺得他們似乎在漸漸喪失對國民革命的領導力,有被龍嘯卿取代的危險。

於是,7月9日,宋教仁等同盟會會黨在湖北集會,會上決定以同盟會為中心正式組建中華民國臨時政fǔ,爭取其他各省軍政fǔ都歸攏到同盟會的領導之下。

當天下午,宋教仁和黎元洪聯名通電各個獨立省份,請各省軍政fǔ代表到湖北武昌開會公舉聯合革命政fǔ。

7月12日,各省代表彙集武昌,龍嘯卿派民生黨要員易學清會同符大柱和薩鎮冰等人組成代表團代表兩廣和福建參加聯合大會。

會議上,宋教仁和黃興等同盟會會黨成員們提議正式確立以湖北軍政fǔ為核心的民國聯合政fǔ,要求每個獨立的省份都加入民國聯合政fǔ。

除了龍嘯卿控製的三省之外,其他八省都是同盟會會黨把持或者其主導作用,因此通過了組建十一省聯合政fǔ的決定。

不過,在決定新政fǔ中央政fǔ總統人選和首都問題上出現了變數。

同盟會舉宋教仁為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聯合政fǔ首都定在武昌。但這時易學清說服了符大柱和薩鎮冰,認為民生黨不該放過這個機會,否則東南三省恐怕會被同盟會構架的聯合政fǔ吞並,於是決定維護三省地方集團利益,推薦由龍嘯卿出任總統,首都定在廣州。

這一提議頓時引起了革命內部的強烈分歧,同盟會自然是堅定不變的,但立憲派和各省革命軍官僚勢力隻是在推翻滿清統治的基礎上才和同盟會合作,在政fǔ權力問題上並不是一條心。

湖北軍政fǔ和東南軍政fǔ對對碰,讓立憲派和中間的革命軍閥一派有了選擇的餘地。

立憲派認為誰的實力強就支持誰,最初清政fǔ強於革命時,立憲派支持清政fǔ立憲,當革命強於清政fǔ時,立憲派改為支持革命推翻清政fǔ。

袁世凱強大時,康有為等立憲派們倒向袁世凱,秘密同袁世凱談判,表示如果袁世凱可以倒向革命一方,原意在革命陣營內部支持他當總統。

如今立憲派看到了革命派陣營中東南三省的龍嘯卿強於同盟會和袁世凱,加上海軍在龍嘯卿的掌控之中,以海權製勝論為基礎的立憲派認為龍嘯卿可以直接推翻清政fǔ,因此立憲派再次倒戈轉而支持龍嘯卿當總統。

對於革命陣營中的主力革命軍中的各省軍閥來說,他們起來革命沒有同盟會那種大道義,他們隻是為了軍餉和待遇而鳴不平。清廷層層克扣他們軍餉,新軍名義上風光實際上還不如八旗兵改編的巡防營待遇好,而且清廷從來就不信任新軍,不發彈‘藥’就是最好的例子。

新軍中的留洋回來的軍官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革命黨,他們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但基本上都是被清廷官員誣陷成革命黨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會響應同盟會起來造反,但並不代表他們看好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