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易歡喜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大半年了。

在這段時間裏,易歡喜的計劃一直穩步的推進。

最讓易歡喜驚喜的是張軍波,在易歡喜決定和張軍波合作之後,事情進行的比易歡喜想象中的要順利,這也讓易歡喜感到這個合作夥伴沒有找錯。

張軍波比想象的要謹慎和可靠,同時也比想象中的要有魄力,在和易歡喜進行了幾次交易之後,雙方有了基本的信任之後。

他就拿出了自己壓箱底的家裏,全部投入到這門生意中來。

而且他不僅有魄力,還很聰明,沒有選擇自己獨吞這份利益。

他通過能從易歡喜這裏弄到穩定糧食供應的渠道,除了前兩次購入量比較小,他自己處理了之外。

在加大進貨量之後,他就摒棄了直接麵向市場散貨的行為,而是選擇了做一個中間商。

前麵說過,張家是經商世家,而且張老爺子還在,對於張家之前的一些合作夥伴還是有一些聯係的,同時這個年代,在同一個地方做生意的,基本上多多少少都能混個臉熟。

所以在確認了易歡喜這裏的糧食可以長期穩定供應之後,他也選擇了和易歡喜一樣的處理方式,選擇了成為一個中間商。

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雖然沒有之前的利潤那麼高,但是出貨量也增加了,實際利潤反而比之前更高,同時比吃獨食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朋友變多了。

這也是易歡喜樂於見到的場麵,畢竟易歡喜每7天就能收獲到一大批糧食,要是出貨量跟不上的話,那麻煩就大了。

而且自己這個空間又不能無限保鮮,實際保質期和現實差不多,所以對於糧食的去化比較看中。

而且張家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淡化了自己的身影,和易歡喜的做法不謀而合。

隻不過易歡喜的做法更加安全而已,這也不是因為易歡喜的做法有多高明,而是易歡喜隻需要和張家一個人接觸,而張家雖然隻需要和各級經銷商接觸,但是人數也不少。

同時最讓易歡喜滿意的一點在於張家的聰明,這個聰明在於潤物細無聲。

其實按照易歡喜空間糧食一年的產量來算的話,雖然現在的糧食單畝產量比不上後世,但是易歡喜的畝產量能接近理論最大產量,同時加工損耗低,再加上十倍速的生長buff。

整個算下來,單單是稻子和小麥的產量每年就已經兩百多萬斤了,夠整個京城的人敞開肚子吃,也能吃個四五天。

然而現實是沒有,仿佛就沒有這回事兒。

從這就可以看出張家做事是多麼的細,就像前麵說的。

而張家就選擇了這種相較與直接在京城出手來說,更加麻煩的方式,那就是大麵積分銷。

沒有集中到某一個地區脫手,而是選擇大區域的分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