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遠見和謬誤(2 / 3)

“也一起去吧!”老者笑了笑:“他從小就是這樣子,你攔也攔不住他,隻能隨他的意思!”

“其實也不會!”盧照鄰笑道:“其實十二兄的是極聰明的,無論是讀書還是習射都是出挑的,隻是他不喜歡詩文,不然早就聞名當世了!”

“是!”盧照鄰神情興奮的站起身來:“侄兒這就去和其他人說說,不過那盧十二——”

“這也未必不是好事!”老者笑了笑:“他這樣的人若是得誌了,天下必然不太平,讓他鬱鬱一生,總比天下大亂的好!”

如果留在故鄉,雖然能保持對宗族和田產的控製,但也意味著在政治上被邊緣化,唐代特有的科舉製度下,如果一個士子不能長期在以長安洛陽為軸心的核心地帶活動,他能夠獲得仕途上的發展概率是很低的;而如果你選擇了去長安、洛陽一帶發展,隨著仕途的持續,用不了兩代人就會和故鄉的宗族莊園失去過往的緊密聯係,從州郡士族變成完全依附於封建國家的官僚貴族。這也是唐末黃巢起義軍殺進長安之後,許多傳承數百年的士族就此中衰,而不能像漢末、魏晉南北朝的先祖們一樣率領宗族部曲堅壁自守,甚至迫使新的中央政權承認他們的政治經濟特權。從這個角度上看,盧十二又是對的。

“哦?還有這等事?”老者神色微變,他捋了捋頷下的胡須,目光閃動,顯然是在思忖,盧照鄰不敢打擾了,隻得靜心等待。

從一個後世者的眼光來看,盧十二的看法是錯誤的,也是正確的。錯誤的是唐王朝並沒有像石趙、慕容鮮卑、前秦符、北魏拓跋、北齊高、北周宇文、隋楊這些短命王朝那樣迅速滅亡,而是存在了近三百年,在這三百年時間裏,像清河崔、範陽盧這些曆史悠久的士族子弟們必須在故鄉和洛陽——長安這對政治軸心之間做出選擇。

聽到這裏,老者也不禁頷首,撚須歎息。盧十二郎說的那句“長安洛陽之三公固好,不如州郡之別駕從事”說透了我國從東漢到中唐時期這段時間的政治邏輯。西漢建立以來,隨著戰國末期、秦漢時期的以來的血統貴族的衰落,以掌握經學學術為條件、世代出仕官職的新貴族逐漸走上了曆史舞台,這就是魏晉士族的前身,比如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汝南袁氏等。

這些新貴族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其看重郡望,因為漢代主要采取征辟製度選拔官員,不管你官做到什麼級別,你的後代要走入仕途,都離不開家鄉所在地的官員的舉薦征辟。為了確保權力能在家族內部不斷傳承下去,哪怕你在洛陽當三公,也不能放棄對故鄉的郡守的控製。而當時的地方政治製度更強化了這一點,兩漢魏晉的地方官製裏,除去太守、州牧這些長官是由中央任命,其他的屬官基本是由太守州牧等自己任命的,向中央報備一聲就可以了。由於太守州牧一般都是從外地調來的,為了確保行政效率,通常都會選擇州縣內的郡望子弟出任,別駕、從事就是這種屬官。

由於太守和州牧來了又走,幾年一任,又在當地沒有宗族,所以實際的權力往往是在以從事、別駕為代表的屬官手中。兩漢滅亡之後,王朝更迭如燈籠,變幻無常,這就更加劇了地方強宗大族為的力量。以北魏為例,由於其建立者是鮮卑貴族,所以他們占領河北之後,通常讓鮮卑貴族出任州郡刺史太守,而州郡的從事別駕就是河北當地士族,比如範陽的一般就是盧氏,清河就是崔氏。這樣就同時確保了北魏國家和漢人士族高門的利益,而後來崔浩一下子任命冀、定、相、幽、並五州士人,直接出任郡守,這就等於直接搶了鮮卑貴族的飯碗,自然下場悲慘。

“叔伯!”盧十二答道:“吾宗之祖子幹公(盧植)起家顯名於漢末,傳承至今已有四百餘年,其間比吾姓顯赫的大有人在,而傳至今日,可與盧氏並稱的也不過隻有崔、王、趙、李寥寥數家罷了。究其原因,吾宗深固根本,而不求一時之榮華,長安洛陽之三公固好,不如州郡之別駕從事,這才是吾家傳承四百餘年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