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的精神價值(2 / 3)

舉一個小例子就明白了。如果說京劇是“中國戲劇”,誰也不會反對;但是,如果把它說成“國劇”,就套上了“唯一性”和“排他性”的金項圈。這樣一來,該怎麼處置比它更經典、更悠久的昆劇?怎麼處置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的元雜劇?

而且,現在京劇也遇到了重大生存危機。如果封成了“國劇”,還有誰敢動它?還有誰敢改革?

“國學”的範圍當然比“國劇”大得多,但由於同樣在追求一種“國家主義”的文化權威,也就有了“排他性”,會產生一係列邏輯矛盾。

問:

我很讚成老師的觀點,“國學”這種提法的毛病,是試圖通過“國家主義”來推行“排他性”。不僅“國劇”,現在爭來爭去的所謂“國酒”“國飲”“國服”,也都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推行“排他性”。其實,隻要有了“排他性”,反而會把自己做小,對嗎?

答:

你說得很對。大海如果“排他”,就成不了大海。中華文化是一個大海,是百川彙流的結果,包括很多國界之外的河川。

“國學”這個概念首先會遇到一個尷尬的矛盾:佛教算不算“國學”?如果不算,有點難辦,因為那是中國兩千年來最普及的宗教信仰,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經絡血脈之內,連很多第一流的中國文化人都是佛教信徒,肯定已成為“國之重學”,這要不算,說不過去吧?但是如果算成了“國學”,那也麻煩,因為全世界都知道,它可是地地道道的印度文化啊,雖然也曾局部地中國化,但至今中國運用的佛教經典,很多重要的專用名詞還是梵文的音譯,我們總不好意思說它是“國學”吧?

你看,一說“國學”,這麼大的一個漏洞就出來了。

問:

隻要有“自封為王”的“排他心理”,這樣的漏洞一定會層出不窮。即使在國內的各種文化中,誰是“國學”,誰不是“國學”,遲早也會引發爭鬥吧?

答:

你的判斷很正確。現在所說的“國學”,實際範圍不大,好像主要是指儒家文化,加一點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但是,中國的這個“國”字實在非同小可,地域廣闊,氣吞萬彙,其間的文化更是森羅百態,藏龍臥虎。有不少地處邊緣的文化曾經強勁地推動過中華文化的重構和新生,例如突厥文化、鮮卑文化、契丹文化、西域文化、蒙古文化、滿族文化等,都非常重要。沒有它們,中國之“國”就要退回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小“國”去了。那麼,這些文化算不算“國學”?我猜,現在的“國學達人”一定會說,“算,遲早會算”。但是,“遲早”到什麼時候?我看了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出現一絲一毫把它們“算”進去的痕跡或意圖?如果不想“算”,那麼對不起了,也不應該稱作“國學”,因為你們既然要借著這個國字來獲取“國家主義”的政治權威,那就不能不承擔與它相關的政治義務和政治責任。

問:

他們也曾辯解說,二十世紀前期一些著名的學者也提過“國學”,這該怎麼解釋?

答:

那個時候列強頻頻進犯,國運危在旦夕,提“國學”,是一種“在最後時刻自報家門”的淒楚之聲,絲毫不存在借取“國家主義”來實行“排他主義”的嫌疑。最早章太炎他們成立“國學振起社”,時間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和辛亥革命之間,地點是在日本東京,時間和地點的針對性不言而喻。後來,以美國所退庚子賠款辦的清華大學,也成立過國學研究機構。但是,無論是章太炎,還是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他們都知道,學術無界,文化無牆,永遠不能畫地為牢。他們幾位本身的文化結構,更是宏觀全球,博采寰宇,融會貫通,不設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