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唐人街的華人精英(下)(四千字大章)(1 / 3)

華人在美國經營最廣泛的三大產業,分別是中餐館、洗衣房和雜貨店。不過隨著沃爾瑪等連鎖購物中心,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席卷全美之後,美國社區裏的雜貨店正在迅速消亡。

不過紐約是美國的時尚之都,也是全美的服裝產業重鎮,所以紐約華人還有一個支柱產業——製衣業。

曼哈頓華埠現在有幾百家服裝廠,製衣工人總數超過了三萬人。而林建忠剛剛在兩年前,被推舉為華人製衣商會的會長。

“我這次去香港比較匆忙,主要是陪母親去探親,順便考察一下那邊的市場。周先生可能不知道,紐約服裝業的分銷渠道基本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裏。

他們分包給我們的生產訂單利潤很低,而美國這兩年通貨膨脹很厲害,原材料和人工薪水都在瘋狂上漲。我們這些辦廠的老板別說賺錢了,一不小心就有虧損的可能。

所以我想著是不是能把工廠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既然周先生你說深海特區在搞出口工業園,那我下次有時間一定要去看一看。”林建忠大吐苦水道。

“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還以為猶太人隻是在華爾街呼風喚雨呢!”周陽笑著說道,“你們林氏集團的規模也不算小,有沒有考慮過往上遊進軍,比如自創品牌。”

“不瞞周先生,我從去年開始就自己搞了兩個新品牌,跳過猶太人的批發渠道,直接把貨打進美國的百貨公司。

但是服裝產業最重要的是設計,一件衣服如果不好看,就算你賣的再便宜,銷量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而時裝設計恰恰是我們的弱項,華埠裏根本找不到像樣的設計師。”林建忠搖了搖頭說道。

“我有一個朋友應該認識不少紐約本地的知名設計師,我回去後找她問一問,看能不能幫你牽一下線。”周陽說了一句。

眾所周知,女裝才是最容易展現設計師才華的,畢竟男士們重要場合都是穿西裝,根本沒給設計師多少發揮空間。

一個時裝設計師如果想在紐約嶄露頭角,打入上東區的名媛圈無疑是一條捷徑。

卡羅琳是紐約時裝周的常客,她母親傑奎琳更是紐約名媛圈裏的著名人物,而時尚圈和名媛圈曆來不分家。

當然,那些大牌時裝設計師和工廠設計師肯定不同,不過林建忠如果能得到卡羅琳的幫助,擠進紐約時尚圈至少會容易許多。

“那我就提前謝謝周先生了!”林建忠立刻拱了拱手,表示感謝。

“咱們倆也別先生來、先生去了,小弟今年二十六歲,年齡應該比你小,就叫你一聲林大哥吧。我那位朋友林哥你肯定聽過她的名字,卡羅琳·肯尼迪,美國前總統的女兒。”周陽繼續說道。

“肯尼迪總統的女兒?”林建忠臉上立刻露出幾分詫異的神色,“周老弟的人脈果然很廣。”

實際上林建忠心裏現在更加迷惑,一個從未有交集的美林銀行華人主管,突然打電話邀請自己吃飯。

現在看來對方還是一個能量很大的人物,也不知道今天找上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林建忠決定繼續以不變應萬變。

“華爾街主要和美元打交道,自然能接觸到三教九流、各個方麵的人物。卡羅琳之前是我的客戶,現在則是我的合作夥伴。

林哥估計也很疑惑,我為什麼會冒昧約你出來吃飯。在我去香港工作之前,曾在曼哈頓唐人街居住過一段時間。

曼哈頓的下城區從二十世紀初,就已經不是工業區了。現在大量工廠擠在曼哈頓唐人街民房之中,不但使得華埠的住房供需失衡,讓房租變得更高,還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我沒記錯的話,喜士打街去年就發生過一場火災,起火原因好像是一間製衣廠裏的搬運工亂扔煙頭。”周陽起了個頭,卻沒有直接挑明來意。

“周老弟你說的確實沒錯,我們不是沒想過把工廠往外搬。但是美國這個地方比較欺生,我們華人又長期被歧視,搬到其他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風險很大。”林建忠解釋道。

有人也許會問,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每個選民手中都有選票。政客們把一個地方的經濟搞上去,比如通過招商引資,給選區內的居民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不是更容易收獲大家的愛戴嗎?

但如果是從無到有搞一個工業區,就算像國內的佘口那樣動用大批部隊工程兵,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基礎的三通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