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三一 各方反應(2 / 3)

而很快,奧地利代表無禮蔑視西班牙國王的消息在法國和西班牙傳遞開來,兩國百姓群情激憤,人們願意相信,是奧地利的皇帝破壞了和平,因為與會各國都承認國王是腓力,隻有奧地利一方死鴨子嘴硬。

眼見一場政治作秀演變成了政治鬧劇,荷蘭代表表示談判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建議暫時休會,也就是這個時候,裏爾會議談判的最高潮到來,法國人以為自己是主角,卻沒想他們隻是搭台的,唱戲的主角是帝國特使段毅。

段毅在會議中拿出了一份條約《武裝中立同盟條約》,而加入武裝中立同盟的國家卻是讓各國代表都驚呆了,除了帝國之外,還有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丹麥與挪威王國,意外是,與帝國一直關係最為密切的葡萄牙王國並不在其中。

而且,俄國、瑞典、波立聯邦和薩克森也在其中。

這表明,武裝中立同盟並不是針對法國或者奧地利,而是針對歐洲進行的一切戰爭,在大北方戰爭中,瑞典和俄國是交戰國,可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這些國家又是中立國。

意思很明確,你們是單開一局,咱們各打各的。

最讓各國無法接受的是,最後一個簽署盟約的國家竟然是教皇國,教皇克雷芒十一世的花押尤其的刺眼。

要知道,帝國與教皇曾經存在了長達五十四年的敵對關係,是在帝國與西班牙簽署和平協議後,兩國的關係才正常化。

當然,隨後兩國就進入了蜜月期,帝國給予了受西西裏大地震影響的意大利南部各地人道主義協助,而教皇也暗中幫助帝國取得了馬耳他島。

此後雙方的關係一直發展的不錯。教皇也禁止了天主教各教會到中國境內傳教,雖然不會承認中國境內的天主教會,但雙方也不再進行論戰,進入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境地。

因為教皇國這幾年幫助帝國在地中海尤其是在意大利的商業擴張,解決了不少中國商人與天主教會之間的衝突和誤會,帝國也投桃報李,給予了天主教會諸多優待,比如帝國牽頭教皇國與非洲開發公司,同意天主教會在非洲殖民地傳教,這也是非洲開發公司多年的訴求,因為他們發現葡萄牙人用宗教可以低成本的管理當地的土著,也想效仿。

而現在的教皇克雷芒十一世是去年末才上任的,卡洛斯二世在死之前選擇了他成為教皇,但是誰也沒想到,這位教皇在關鍵時候,背刺了西班牙。

教皇如此選擇,是多方麵因素決定的,首先教皇本人就是一個軟弱的人,他根本就不想在奧地利和法國之間做出選擇,更不想教皇國和意大利再受兵災。

其次,帝國也對其進行了拉攏,許諾把申京、西津、檳城這三地長年駐有歐洲使節的城市,各選一座教堂交給教皇派去的人打理,為各國使者提供宗教服務,各國的商人、僑民都不得使用。

借助裏爾會議,帝國正式推動了武裝中立同盟條約,這與其說是一個同盟,一份條約,不如說是一份國際法,因為段毅代表帝國,邀請四國簽字同意。

荷蘭代表直接在上麵簽了字,因為荷蘭總統海因修斯曾經也推動了武裝中立同盟,隻不過響應者寥寥無幾,再看這份條約,與當初海因修斯提出的幾乎一模一樣。當然,在會議前幾天,段毅私下接觸了荷蘭使者,使者簽字是得到了海因修斯同意的。

其他三個國家就沒妄動了,英國使者仔細閱讀了條約,表示他很想簽署這份條約,但需要得到國王和議會的同意,希望段毅派人去倫敦。土西和奧地利使者隻是冷冷的表示,要請示國王。

與此同時的維也納美泉宮。

利奧伯德皇帝的核心決策層全部由奧地利的大貴族組成,宮廷財務主席,宮廷戰爭主席和宮廷大總管這三位伯爵是他最信賴的,然而,他的王儲約瑟夫與歐根親王等一部分實權貴族形成了另外一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