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40章(1 / 2)

務豐二十一年,柳庭璋十四歲,顧采薇十一歲。三月十五兩人共同生辰那日,相互紙上祝賀了一番。

流光容易把人拋,從他定下十六歲要參加鄉試之後到如今,大半年時光,柳庭璋在衛夫子指教下,學著寫起承轉合的闡述儒家經義的文章。

流程一般是聽任夫子出題,如“小論克己複禮”、“何謂天人合一”、“試解君輕民重”等題目。

他先破題解釋,給出定義,然後旁征博引儒家大儒先賢對此做出的論述,點明與相關道理的關係,進行引申,最後給出自己的見解,算是升華,不忘讚歎下儒家教化萬民、治理天下的妙用。

從最開始不知如何下筆,到磕磕絆絆勉強成文,到先有腹稿再一揮而就,柳庭璋如同海綿一般,如饑似渴地吸收消化著夫子的點評,校正、提升自己。

到了這年五月,端午佳節,春耕已罷,夏忙未至,息縣知縣閑來無事,召集縣中秀才開宴考較。

在縣城外有名的山坡背蔭處,風光宜人,景色秀美,本就是縣裏眾人閑暇遊玩的好去處。

今日衙役們驅趕閑人,圍起路障,圈出整山,專為知縣雅興服務。

隨著山勢高低,擺放下多處小方幾,秀才們到場約五六十人,錯落有致,兩三人一桌,席地而坐在錦墊上。

知縣坐在坡頂涼亭中,遙遙舉杯,邀眾人同飲,共賀佳節。

雖是正午時分,前幾日息縣雨勢不停,今日太陽也被雲層半遮半掩,光芒斂起不少,他們一群人又在山的陰麵,倒也不熱。

柳庭璋獨自前來赴宴,秦秀才自認老邁,沒來湊這份熱鬧,與老妻孟氏兩人在家分食粽子。

知縣對柳庭璋印象極好,特地將他叫到近前,細問學習進展,要來他的新近習作觀摩。

知縣本想著少年秀才難得,而且他又是私塾夫子,身份特別,便如此看重作態,也顯得自己治下有方、教化有成而已。

不過柳庭璋家境出身,他已經盡知,想著少年家中沒什麼底蘊,可能就停留在熟背四書五經的階段了。

因此,知縣拿到柳庭璋寫就的文章,並沒有什麼期待,準備隨意瞄瞄,順口誇讚幾句便作罷。

柳庭璋之文,不過二百餘字,離鄉試要求的五百字上下還有差距,但是該文言之有物,條理分明,結構緊湊,言辭犀利,一看之下,知縣竟然看住了。

離知縣較近的幾桌,坐著若幹位縣中大戶人家的子弟秀才。他們本來在相互閑談風月,餘光時刻關注著知縣,其中有人已被叫到涼亭單獨聊過,有人正等著垂青。

知縣叫了柳庭璋上來,大家倒是不以為異,秦家私塾雖然有些名氣,也就是在平頭百姓間,他們這些人是不屑一顧的,都是由家中長輩手把手教導而成。所以對柳庭璋的印象不過就是聰明幸運的窮小子而已。

沒想到,知縣拿著少年呈上的文章反複誦讀,頻頻點頭,很是欣賞的樣子。

有人按耐不住,向著上方拱手,試探說道:“知縣大人,晚生冒昧,不知柳秀才的文章是何等錦繡,可否讓晚生也開開眼?”

知縣調轉目光,掃視一圈這幾個自視甚高的名門子弟,先不讓柳庭璋退下,拍拍少年肩頭,讓他一側侍立,然後微笑著回應道:“各位都是縣裏的有學之士,本縣權且出個題目,大家輪流論述一番,也算風雅,如何?”

眾人巴不得有這樣的表現機會,紛紛點頭。

柳庭璋隨同知縣一起,站在坡頂,俯視眾人。他倒是規規矩矩束手,低頭側站著,墨色長袍的兩片衣角被風撩動,前後紛飛,越發顯得少年不動如山,沉穩大氣。

不過他心下也好奇,知縣會考問大家什麼問題,他凝神靜氣一同等著。

知縣提聲,遍問周圍:“一言以興邦,何解?”

柳庭璋聞言一愣,這正是知縣背在身後的雙手交握著的紙張,他剛遞交的文章題目!

他有些懂得知縣深意,心中更有底氣,姿勢都不那麼緊繃,肩頸不為人知的放鬆了幾分,更加安心細聽比他年長、比他早考中、比他多學幾年的秀才們的高論。

知縣所出題目並不刁鑽,青年、壯年秀才們躍躍欲試,輪流出言,有的人長篇大論,說了兩盞茶時間,有的試圖言簡意賅,三五句即止。

總共八人進行了論述,完畢之後,知縣並無點評,隻是將柳庭璋文章遞出,讓他們傳閱。

眾人不明所以,交頭接耳幾句後,派代表從知縣手中,恭敬接過他們眼中毛頭小子的習作,帶著幾分漫不經心,開始瀏覽這同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