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第57章(1 / 2)

柳庭璋柳舉人今非昔比了。

他這次高中鄉試榜首,可比三年前考中秀才榜首那回,要來得令人矚目。

息縣縣令親自到他們私塾去拜訪,給題詞牌匾“雙秀私塾”,親切稱呼他為“柳賢侄”,與柳庭璋交好之意昭然若揭。

而且不同於他做秀才時候,那時候要每個月自己前去縣衙領取米糧。如今,不等他辦理身份轉換手續,吏員就將一切辦得周全,每月由衙役將舉人分例送到他家小院。

自然,分例裏,包含的米糧數量更多,還有布匹、紙墨等物,折合市價算下來,是秀才時期的兩倍不止,單單柳庭璋一人的舉人供應就超過他們私塾一個月的束脩收入。

柳庭璋全部交給娘親分配,孟氏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

迎接眾衙役報喜信那日,孟氏因為毫無準備,心思混亂之下,一咬牙從箱底拿出許多個整塊銀子打賞散喜,過後念叨了多日自己的失誤,秦秀才和柳庭璋如何寬解也無濟於事,直到孟氏知曉柳庭璋的舉人分例竟有如此之多才罷。

當然依著孟氏的性子,又要將財物攢起來,將來供兒子考試、成親之用了。

話說衙役們知道新科舉人家境,本來就沒存什麼接賞的預期,隻是為了瞧瞧頭名的樣貌品行,卻意外得了不少銀兩紅封,比一些到二流門戶人家報喜的同僚所得都厚。

再加上柳庭璋全家斯文知禮、待人周全,衙役們個個滿意,可能七分好都化作了十分,尤其是州府來人。

他們回去複命時,為柳庭璋好話說了十成十。

府台聽後,更得意於自己力主點這無名小子為頭名的英明決斷,他索性一鼓作氣,將柳庭璋樹為本州平常人家讀書的典範,希望激勵更多學子,讓自己功績更顯著。

因此,雲州州府上報禮部的公文、州府縣城各式文教活動,都不忘稍待上柳庭璋。

柳庭璋來往州府的機會驟然多了起來。這倒是孟氏散銀歪打正著、意外之喜了。

柳庭璋本就融入了息縣文人圈子,隻不過原先算邊緣人物,如今身份加持,成為縣裏一雙手就能數全的舉人,一下子成了讀書人的焦點。

在定期舉辦的文會文宴中,大家總要拱他出題、寫文、評論等,並讚揚不絕。

柳庭璋的名聲,就這樣在雲州官場和文人圈子傳揚開來,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待到次年春季,他私塾裏的學生又考出了許多秀才,眾人議論起來,說法也早從秦秀才私塾轉換成了柳舉人私塾,嘖嘖豔羨,柳庭璋更是美名加身。

更為重要的是,柳庭璋在十五歲和十七歲年紀,與繼父一同培養出的這兩批秀才們,大多出身平常,家境比當年的柳庭璋家裏稍微富裕些也有限,天然親近,這些學子受他們父子悉心教誨,都認柳庭璋為夫子、為榜樣,緊緊跟隨著他,自然歸心。

待到日後,其中的三四成更有造化,考中舉人進士、入場為官,大約七八人之多,他們同鄉同師、理念相近,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被人稱為息縣柳黨。

後來還有更多人,不管是因為認可柳相政見還是豔羨這股權勢而加入,不止局限於息縣人士,逐漸被簡稱為柳黨。

當然,此時柳庭璋尚未踏入官場,還是名聲不出雲州的毛頭小子,還在與衛夫子紙上往來。

如今是十一月初,柳庭璋在房裏烤著炭盆,一頁一頁整理上個月與夫子交流寫字的紙張。

自從去年十五歲生辰後沒幾天,娘親為他連著洗過幾次褻褲和床單後,秦秀才欣慰地對他說,他已經是大小夥子了。

父母就不再輕易踏足他房間,娘親也隻是讓他自己將需要換洗的衣物送到淨房即可。

從那時起,柳庭璋與衛夫子紙筆溝通後,就不再擔心什麼,不再隨寫隨撕,而是定期保存珍藏了起來。

柳庭璋細心捋平紙張邊角,仔細默讀上麵的字句,有的還能看到夫子留言,說明夫子那邊也保存著那份字紙,有的就隻能看到自己筆跡了。

不過,即使看不全信息,柳庭璋也能回想起自己當時與夫子說了些什麼,夫子又回複了什麼。

十月上中旬,兩人漫談自己身邊趣事,柳庭璋說自己還是不太習慣被同齡人稱呼夫子,每每聽到就要麵紅耳赤一瞬,不知何時能適應。

而夫子那邊則說想要多吃一塊棗泥涼糕,卻被下人委婉勸阻,很是鬱悶。柳庭璋通過多年閑來筆談,早就知曉夫子腸胃弱,還跟著勸了幾句“不時不食”。

十月下旬,他向衛夫子報喜自己高中,衛夫子先是說要回顧研究下許久未曾涉獵的策論,緊接著又說自己身子不適,要休養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