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高談闊論(1 / 2)

辛一凡被盧尼爾教授點到發言,辛一凡站了起來,用十分純正的英語說到:“先生,我十分讚同那位女士的發言,站在人類以外的角度去考慮我們這個世界,十分新穎,也許造物主也是這樣想了的吧。”

“嗡嗡嗡~~”階梯教室裏響起一陣輕微的笑聲,辛一凡直接把貝薩比作造物主,讓貝薩有些不好意思的看著辛一凡,然後禮貌一笑。

辛一凡還以微笑,繼續說到:“傳統的學術都認為,生物進化都是從低等生物開始,階梯式地從一個物種進化為另一個物種。後來發現並非如此,一個物種一旦形成,一般都不會發生變化,直至整個物種滅絕,走向盲端,也就是死路。”

此時有聽課的學生轉過頭來用好奇的目光看著辛一凡,貝薩同樣目不轉睛的盯著辛一凡,不知道接下來,他將會說什麼。

頓了一頓,辛一凡繼續說到:“新物種並不是原有物種的轉變,而是原有物種的異端和側枝生長出來的。比如單細胞生物是多細胞生物的祖先,人類的祖先是魚,這個物種5億年以來都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魚裏有一個側枝就是在淺水區域的邊緣地帶演變成了兩棲爬行動物,其中最主流的是恐龍,生存了約1.65億年,直到整個物種滅絕,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辛一凡換了口氣後,繼續敘述自己的觀點:“爬行動物裏有一個側枝進化出了哺乳動物,在人類誕生之前,90%以上的哺乳動物都滅絕了。哺乳動物裏比較高級的一支叫靈長類,靈長類的一個側枝在森林和草原邊緣地帶進化變成了直立人,生存了300-600萬年後滅絕。而現在的智人僅僅誕生於不到20萬年之前。所以物種從形成到滅絕,永遠不會變化,直至走向盲端,然後一個側枝會變成新的物種,這就是側枝盲端論。”說到這裏,辛一凡停了下來,看著盧尼爾教授,他不知道自己的發言會不會引來這位教授和其他人的興趣。

盧尼爾教授輕輕點點頭,示意到:“這位先生,請繼續講。”

辛一凡輕輕點頭,說到:“物種的進化高度依賴環境,越是對環境適應得好的物種,越容易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滅絕。因此,環境適應能力的上升,會將物種固化在原有的環境裏,是物種滅絕的原因所在,就像人類離開了地球,魚離開了水,必然會死亡一樣。”

吞了口唾沫,辛一凡再次陳述這自己的觀點:“有個有趣的現象,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與生物發展的側枝盲端驚人一致,主流衰敗、異端興起。每個人都喜歡在主流裏,任何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旦開始步入主流,就是你開始衰敗的時候。所有大有前途的新生事物,一定起源於異端。”

“各位,剛才教授提到了起源於華夏的道家學說,闡述了道家的一些觀點,這裏我想補充一點的就是,道家從來都沒有成為華夏或是華夏文化圈的統治思想,甚至可以說是千古異端,幾千年前人們知道他的強大,卻害怕使用他,就像人類一開始知道閃電的強大,卻無法使用它一樣。每個人都有去除不掉的思維盲區,隻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知識,根本不知道認知的背後,居然有個鎖定你的思維通道,人的認知邊界,才是阻礙你認知的障礙,不打破它,人類永遠無法突破現有的,固化了的認識方法,也永遠無法逃脫思維僵化和大腦進化的死胡同。”辛一凡說到這裏,連盧尼爾教授也露出了思考的神情。

而那些看著辛一凡的學生更是陷入了沉思,貝薩看著辛一凡的眼神充滿了光彩,就像一個拜金女走進了珠寶店一樣。

辛一凡心中略一忖,看來已經引起了貝薩的注意,心中有點小得意,他清了清嗓子後,再次說到:“其實,道家的學說是發散與集中的統一,道家雖起源於華夏,卻是華夏大地和周圍土地百千種不同文化學說歸納的結果,這點從考古上就能證明,光亞洲地區,新石器文化以後的遺址已發現七千多個,最後發展成為三種主要文化的交融,就是儒釋道,而道正是融合各種文化的粘合劑,它既是文化的彙集,也是文化的源頭。”

“道也是多維與一維的統一,道家早在創立之初,就提出多維宇宙的說法,同時又讚同宇宙是多維與一維再到零維的概念,所以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這些維度既是人類觀測到的維度,也是宇宙本來可能存在的維度,至於宇宙的本質是什麼,我想,表述的方法和測量的手段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普通人的思維就停留在四維,他理解的宇宙就是四維的,但幾千年前的老子卻想到,宇宙應該並隻是看到的這個樣子,所以他提出了道,剛才教授您提到的那些先賢也想到了一些相似的觀點,打破維度的限製,也許這才是人類思維應該發展的方向吧。”辛一凡終於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完了。